去年开始,闽侯县实施“一院校一专班”服务机制,抽调42名干部组成22个专班,常驻高校实行点对点“1+1”驻点联系模式,地方和高校之间的“围墙”渐渐打开。在“一对一”模式的密切联系下,闽侯县开启了校地合作新篇章。
(节选)
高校为地方发展注入活力
去年进驻福州大学后,专班工作组在和福大老师交流过程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福州大学在合成氨及“氨-氢”转化催化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具有世界领先优势。专班工作人员将线索第一时间报告闽侯县委、县政府。在校地双方不断努力和推进下,今年1月27日,闽侯县与福州大学、紫金矿业集团签署框架协议,福大紫金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户闽侯,助力闽侯新能源产业发展和集聚壮大。
“我们的人工智能与认知机器人项目需要科技创新支持,在东南科学城科创中心落地恰到好处。项目入驻后得到很多政策扶持,闽侯县驻校专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支持。今后,福州大学机械学院会继续引进新项目入驻。”福州大学机械学院机电系副主任张立伟带着他的机器人项目团队在科创中心里“孵化”成长,他们的梦想也将在这里启航。
一方面,积极推进高校科研成果在地方转化落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借助高校的智慧优势,地方与大学合办的附属中学落地闽侯,提升了闽侯县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去年12月,闽江学院大学城附属中学揭牌,闽侯县与闽江学院签署共建合作协议书。“这标志着校地共建迈出实质性关键一步,对于提升闽侯县教育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大学城师生和属地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闽侯县领导说。
全文见福州日报:http://mag.fznews.com.cn/fzrb/2022/20220303/20220303_003/20220303_003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