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编者按】

人才是经济发展、创新创造的重要基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厦门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由62.8万人增至139万人,城市人才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为了让留厦人才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我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通过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全方位、立体化、精准化优惠政策,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助力他们安居乐业。

本期家访,记者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走进四个入住人才住房的人才家庭,聆听他们在鹭岛热土上筑梦、圆梦、逐梦的故事。

关键词 归属

●出镜人物

英浩,50岁,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厦门市C类高层次人才;妻子沈红,50岁,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地址

翔安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泰然居

●心愿

希望疫情赶紧过去,大家都能迎来更美好的生活。


有家就有了归属感

想尽己所能培养人才

“新家的网络好,这会儿,英老师在书房给学生上网课呢!”接通视频时,沈红在客厅备课。不一会儿,英浩也从书房出来。趁着课间,夫妻俩给记者讲起在厦扎根的故事。

英浩和沈红都是东北人,此前在辽宁高校任教。2019年,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英浩正寻觅一片更适合发展的土壤,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厦门,“我们来旅游过几次。不论城市环境、文化氛围还是发展速度,厦门都很吸引我们。”

2021年3月,沈红追随丈夫来厦工作。同年,厦门推出“留厦六条”硬核措施。有着正高级职称和教学科研成果的英浩被评定为高层次人才,和妻子申购到了100平方米的人才住房。沙发,书架,办公椅,一眼望去,新家陈设虽简单,但夫妻俩认为——吾心安处是吾家。

“中国人对家的认识,是一个实体性概念。每当别人问‘你家在哪儿’的时候,大家都会习惯性地指向住所。”沈红说,厦门的人才政策,很大程度上遵循了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家”的理解,“人才有落脚的地方,幸福感、归属感就会提升;同时,也更能安下心来,发挥特长、贡献智慧,见证和推动城市成长。”

向记者展示地铁社区房窗外的风景时,英浩、沈红满怀憧憬:“次卧的窗外是在建公园,西边是厦门新会展中心,远眺还能看见翔安跨海大桥……未来,家周边不仅交通方便,还能逛公园、看展览!”

工作之余,他们常去八市吃小吃、买海鲜,去鼓浪屿,徜徉在钢琴声里……这些与鹭岛相关的细节,已成为他们教学的素材、写作的灵感。

“城市的发展潜力、优待政策,与人才的去留息息相关。我们相信,厦门的人才磁场会越来越强,发展也会越来越好。”沈红说,她和丈夫将尽己所能为厦门培养人才,同时,也会把自己扎根厦门故事告诉更多年轻人,鼓励他们为建设厦门做出贡献。

(节选)


厦门日报:https://epaper.xmnn.cn/xmrb/20220410/202204/t20220410_5489139.htm


上一篇:【光明网】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出场逻辑

下一篇:【东南网、腾讯网、福建省教育厅、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青看点客户端】福建省高校百万师生共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