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的阳光斜斜洒落在漳州古城香港路“尚书探花”坊上,两侧“五脚距”内的商铺已然开张,平坦光滑的石板路行人漫步,一股浓郁的“芗”里“芗”情扑面而来。这是一幅140cm×160cm的布面油画,名为《古城春色·香港路双门顶》。2019年一个春晨,王友福背着画匣子来到古城香港路,满怀着对童年和故乡的眷恋画下了它。
自2015年拾起画笔学油画以来,漳州古城几乎是他唯一的选题,他已经画了整整80幅。2019年还在漳州古城大众电影院办过个人画展。
在芗城区解放路的“和乐居”,我们见到了这些古城油画的作者王友福,听他聊起手绘家乡风景的故事。
爱古城,因为童年记忆,也为家乡自豪
手上一杯茶,是漳州特产白芽奇兰;肘下一张桌,是闽南老物件八仙桌;柜上几方石,是北溪流域的九龙璧。王友福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一事一物,尽可感知。
“我出生在漳州古城香港路的老宅里,古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都熟悉。”说起故园,王友福眼中闪着光。他说记忆中的香港路,应该叫“双门顶”,因为这里有两处石牌坊——“尚书探花”坊和“三进宰贰”坊,两处石牌坊就像两个门顶,撑起了古城男孩童年的快乐天地。
和每个熊孩子一样,童年的王友福偶尔也喜欢搞点小“恶作剧”。牌坊下卖甘蔗的小贩每天会把1分、5分的硬币分类攒集,再用牛皮纸一筒一筒卷起来,方便存银行。王友福和其他孩子“如法炮制”,把甘蔗尾截一节一节用牛皮纸包起来,再绑一条细绳子,悄悄放在牌坊下路中石缝里,人躲在牌坊暗处静等。当路人经过看到这一筒筒包裹的“硬币”,正准备蹲下拾起时,他们便拉起绳子,把“硬币”抽走,路人被捉弄得十分尴尬,孩子们则哈哈大笑。
少时,王友福毕业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的是“衣食住行”中的“衣”——服装设计。毕业后一直从事服装相关行业,二三十年没正儿八经地画画。2015年夏季,应朋友之约,王友福与一群美国画家到东山写生画油画。“油画明暗对比细节丰富,画的时候感觉非常快乐,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漳州这么美,外国人都来画漳州了,我应该用油画这种更真实立体的绘画形式,来描绘自己的家乡。”于是,他的第一笔从童年居住的漳州古城落下,从此一发不可收。
童年趣事、生活记忆渗透王友福的画笔,作品自然揉进了千丝万缕的情愫。“古城变化很大,来古城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漳州古城之所以美、之所以古,是因为它还保留着生活的痕迹。不过,随着时代进步,我也会担心这些古老的东西会消失,所以立志用画来记录古城。也许这就是身为古城人的一种情怀和责任。”
画古城,既有今时花样,也有往日温情
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鸿的话来说,王友福的作品“没有太多的复色冷暖叠加,没有太多学理画派束缚,更多的是心性的流淌,是泪水加汗水的劳顿凝聚而成的乡愁、乡情、乡音、乡梦”。
王友福画古城,不仅画西广场、香港路石牌坊、古城文庙、芳华里、西桥亭等这些标志性的地方,他也画了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小巷子、旧房子,在他看来,古城的古韵更多地潜藏在这些未经开发的地方。
在《文川里175号》这幅画中,他特别将南太武、互助路、解放路的三岔路口置于画面黄金分割点。在他看来,当年文川里附近遍布着纵横交错网格状的软石巷道,高墙窄巷、墙体斑驳,质朴纯真才是古城最美的模样。
王友福不仅画如今的古城,也画记忆中的古城,有些画面能唤起长者的回忆,也能让年轻人一眼穿越时间。《龙眼营》这幅画勾勒的是曾经旅馆云集的繁荣景象。“龙眼营一棵龙眼树都没有,其实是谐音‘龙骇瀛’,从起名到现在有800多年了。百年前,漳州古城商贾云集,龙眼营当时开了20多家客店,而且很多旅舍是漳浦人开的。有一句口头语,‘漳浦兄,入城就找龙眼营’,讲的是漳浦商人返货下榻总爱去龙眼营。还有一句口头语,‘漳浦兄,入城找无龙眼营’,反映的是龙眼营虽然靠近码头,但街道隐匿在巷子中,不是熟客还不一定找得到。车水马龙的龙眼营繁华已不再,但是它当年繁华过,就值得画下来,让后辈知道它的故事。”王友福感叹道。
他画的《中山公园南门》展示的是府埕一带,府埕够宽够阔,当年是大家聚集、告示的地方。画面中有卖艺人耍大刀,围观群众围成一个大圈,后排打伞蔽日,前排索性蹲下。恍惚间,他就是蹲坐在前面看耍大刀的那个孩子。
半生过去,忽而梦回,古城的模样依然清晰。王友福说,画完大古城打算画“大漳州”,把漳州各个县的代表性建筑都收入画框中,尤其是海丝路上的月港、天一信局,将手绘乡愁的“工程”进行到底。
闽南日报:http://zzxww.com/pc/content/202205/05/content_76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