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竞赛:以科技铸未来
钟剑锋说,自己喜欢观察,平时的时候不仅会留心身边的事物,还喜欢自己动手,大一的时候给自己宿舍做了一个简单的自动开门装置;用废旧自行车圈做了一个晾毛巾的架子;还曾设计一个直接画椭圆的工具,省去了计算的麻烦,并被省科技协会采纳。首次参加国赛就拿下一等奖的钟剑锋说,自己很喜欢比赛的过程,设计一个东西从无到有、从具体到抽象,但更享受遇到问题和导师交流探讨的过程,“可以激发思维”。谈起对机械创新大赛的热情,他说,其实源于大一时候的一场动员会,在还是迷茫状态不知道大学应该怎么读的时候,学院的一场机械创新动员会,触动了他,“突然之间好像找到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3月25日,又一场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动员会在机械学院举行了,如今正在准备第五届省赛的钟剑锋,已经成为学院机械创新动员大会上的学弟学妹学习的榜样。
为了努力打造机械创新这个学院品牌,为更多钟剑锋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从动员大会到后期的赛事指导,上至学院院长,下至机械中心的普通技师,都为这些爱好思考、喜欢动手的学生们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动员会上院长常常亲自挂帅,鼓励大家积极备赛,通过比赛努力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表示学院会在各方面为本届比赛提供保障服务工作。几个具有多年带队经验的老师会从竞赛的目的意义、现代机械设计与创新设计的概念、参赛流程、如何选题、如何完成一件创新作品的制作、申报书的写作以及参赛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给同学们详细生动的动员报告。良好的氛围和平台,使机械创新已经成为机械学院的品牌之一。
几年下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已经成为学院鼓励、促进和检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学院推动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之一。学院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设计实践活动引入教学过程,以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为突破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型的工科人才。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使学院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等方面全面开花,近年来取得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省级比赛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13项的优异成绩。
预就业:做足就业真功夫
这是一场有些特殊的面试,至今回想起来,黄志军仍然觉得“很紧张,但是印象深刻”。作为学院“预就业”模式的受益者,在经过了初试、笔试之后,和大多数一起想进冠捷工作的同学一样,黄志军们都要经过这样一场来自职场的考试。一组三四个人一起面试,形式轻松甚至有些老套,按部就班地自我介绍、询问学习情况,即使最关键的面试问题也是“谈谈你对富*有什么看法”这样看似平淡的聊天,但是就是这样的面试,让黄志军提前认识到了“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性。”最后经过“群殴”和其他六名同学一起成为冠捷集团的“预订员工”。签订冠捷已经快半年了,说起这半年来学习生活的变化,黄志军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了,“预就业解决了我们的就业压力,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剩下一年半的学习生活中,目标更明确,为以后的职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机械学院来说,“预就业”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作为福大首批“预就业”培养模式试点单位,从2004年至今,机械学院已经在“预就业”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探索走了七年多。最初的想法只是想打造一条从学生实习到就业的新路子,在2003年初学院开始与林德叉车厂和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试行联合培养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学生在企业中针对企业的研发项目作为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题目,尝试获得成功。从2004年开始,学院全面探索校企合作 “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多家公司企业沟通、协商,探索建立“预就业”工作机制。 与“订单式”培养不同的是,“预就业”学生需要与企业保持“亲密接触”,即大三暑假期间,学生必须到企业一线实习实践;大四上学期时,学生在校学习弥补不足,缩短自己与企业要求的差距;大四下学期,继续回企业进行见习半年,然后考核合格后才被录用。几年来,学院先后与东南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厦门新技术集成有限公司、冠捷科技集团、厦门机电集团和福建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院等多家单位洽谈并签订协议,一批又一批学生经过“预就业”培养提高了综合素质,走上了工作岗位。
在“预就业”模式的带动下,机械学院大胆进行专业改造和实践性教学改革,加强省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力度,2009年“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及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如今和科技创新一样, “预就业”已经成为机械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品牌,也带动了学院安全式教学、督导制培训、项目式合作等其他工作的开展,学院科研立项、产学研结合也取得重大发展。十二五期间,机械学院将继续打好“创新”和“就业”两张大牌,为海西大地工业发展添砖加瓦。(本报记者 许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