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中心讯/近日,央视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一项新能源领域的重大科研突破。由福州大学、山东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打破了锌离子电池产业化的“卡脖子”关键点,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据悉,目前的电动汽车及手机等家用电器的充电电池一般是锂离子电池,而锌离子电池因其成本低、安全、环保、耐用等优势,被视为继锂离子电池之后的又一理想新能源电池。然而,循环寿命低和低温性能差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程凯副教授作为联合团队的重要成员,受数学家莫比乌斯将纸条扭转180度后捏合两端形成只有单面的“莫比乌斯带”的启发,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构建出内外层极性反转的笼状分子网络,大幅减少了副反应,使锌离子电池在室温下循环40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6.8%,低温-30℃下仍可稳定运行1000次,性能、寿命提升超20倍,大幅减少了副反应,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

工作原理
这一突破性进展推动了锌离子电池在储能、电网调峰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的进程,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以《Möbius Solvation Structure for Zinc-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引发全球能源领域的高度关注。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技术突破或将推动未来新能源格局向“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多元补充态势发展。

团队工作照
此次联合团队的科研成果,为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团队的重要参与单位,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力量。目前,联合团队正积极推进锌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未来将加快技术转化和产品落地,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附: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8413332235018360007&track_id=b1929293-efa9-4bfa-b6b3-0d5a83716b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