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林青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曾任厦门市思明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集美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现任中国马哲史学会理事、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厦门市中级法院和思明区法院人民陪审员;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机制研究》等论文十余篇,另有多篇全英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被EI收录;主持“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机制研究”等省级课题十余项;曾获福州大学“我心中的好老师”、福州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州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
从两岸保生大帝信仰起源,到关中花馍、平窑彩雕、天津独乐寺隋唐建筑构造;从闽北乡村国家非遗剪纸花的传承创新,到《乌苏里船歌》着作权纠纷案;从国际 “无形文化产”保护研究,到“一带一路”节点上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开发的思考……
近日,一本全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着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正式发行。该书由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林青所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明古国的活化石和活标本。为获得研究的第一手非遗资料或实证材料,十多年来林青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深入一线实地调查和走访,并对大量非遗资料含英咀华、取精用宏。该书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由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
本期,晨报记者独家对话林青,为您讲述该书背后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梦”。晨报记者 曾静
从“以文化人”
到非遗坚守者
记者: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走过了17个年头。而这十余年来,您不辞辛劳为非遗研究奔波,创作此书的初衷和动力是什么?
林青:20 世纪后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她犹如指间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保护和抢救这些遗产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作为非遗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非常重视非遗的保护工作。然而,非遗传承、开发和利用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争议、缺乏全球视野以及保护与利用难以协调等问题。因此我一直在思考,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的最重要的途径,非遗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有责任做非遗的坚守者和传播者。
特别是从2008年到现在这十年里,我注意到:有关非遗的书籍中,普及性和介绍性的书籍居多,学术性的着作较少。因此我们特意以非遗作为选题,先在福州大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然后将这十多年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集结成书稿。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记者:“非遗”通过技艺得以物化,保护非遗,其重点是保护好非遗中的古老技艺。然而时代发展,该如何做好非遗的传承、开发和利用?
林青:在中国,“十里不同音”。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入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达39个,居世界第一。
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我国提出对非遗及其孕育发展的环境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通过生产性保护,一方面弘扬并传承传统工艺,另一方面让“指尖技艺”真正转化为“指尖经济”。
2017年金砖厦门会晤期间,莆田木雕亮相福建非遗展,一件有56只神态各异狮子的木雕作品《事事如意》惊艳了世界。2017年,原文化部重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参与研培计划。据不完全统计,仅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7年上半年参加研培计划的学员,以“传承人+合作社/公 司+农户”模式创业的就达225家,实现年销售收入逾7.5亿元。泰山皮影戏的传承人范正安联合山东师范大学学生成立的幕影春秋项目荣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这是非遗有效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传播资源的典范。
这些案例都给了我们一个好的启示:优秀的非遗资源不能流失或仅躺在博物馆里。随着生产性保护理念日益深化,许多非遗项目从单纯的文化资源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实现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让非遗活在当下,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从2008年开始,您以非遗作为选题在福州大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并提出让非遗进入大学课堂,是出于什么考量?在结合“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建构非遗教学体系上有什么思考?
林青: 从2008年开始,我们把非遗定位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选题之一。每年都会组织300多名大二学生开展非遗实践,我们建议学生从所在地、家乡和专业相关的非遗资源入手,选择调研项目,比如土楼文化、武夷山岩茶文化、中秋博饼和闽南红砖厝、小密包酒等。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对一个民族来说,重视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来培育人民(特别是青年),就是强化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将非遗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尝试很有意义。有同学申报妈祖祭典的调查和保生大帝的信仰调查,就是基于它们在维护海峡两岸关系中起着积极作用的考量。很多团队的课题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把调查报告中的建议付诸实践。
2014年,我国获“线路遗产”名录。我国所倡议的“一带一路”不仅将中国历史上的线路遗产精巧地设计成国家的重要品牌,也是新时代的特色文化实践。未来,在非遗教育中,我们将把对“一带一路”节点上的非遗保护开发、发掘非遗IP的思考带入其中,利用非遗运营平台,实现泛非遗企业的人文、产品、渠道、价值的共享,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社会价值。
海西晨报:http://news.sunnews.cn/dzb/hxcb/html/2018-04/19/content_740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