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已成功转化6项技术,孵化7家科技型企业;清源创新实验室的5个中试项目,获市场投资超4.8亿元,市场估值超15亿元……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福建省泉州市采访了解到,该市已围绕中试平台设备购置、运营管理、金融支持,以及中试验证项目支持、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构建立体中试验证平台建设支持体系,加快孵化培育一批科创型企业。

中试验证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我们充分发挥泉州制造业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围绕人工智能、核医疗、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支持建设功能完备的公共中试验证线,并动态发布一批应用场景机会清单。”6月27日,泉州市科技局局长史思泉告诉记者,此举旨在吸引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团队来泉州开展样品样机试制、场景应用实测等工作,让中试验证项目实现“拎包入驻”,带动民营企业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构建“中试+孵化+投资”的创新生态圈,实现中试验证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节选)

探索灵活多样的建设运营模式

清源创新实验室由泉州市政府、福州大学、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共建,其研发总部位于福州大学泉港科教园。“我们聚焦先进纤维材料、湿电子化学品、氨氢能源催化等领域建设了8条中试产线。其中5条采取‘室企共建’模式,吸引企业出资6160万元。”清源创新实验室执行主任鲍晓军说。

在实践中,泉州探索了灵活多样的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与运营模式,包括“标准化工业园区+中试公共服务平台”“高校院所+共性技术中试验证平台”“链主企业+产品工艺中试验证平台”等。

泉州市科技局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科科长吴志云介绍,“高校院所+共性技术中试验证平台”模式是由企业购置中试设备,高校院所提供场所、研发团队,并以技术入股或专利转让的方式按一定比例参与项目收益分成。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开展样品样机试制、场景应用实测,加速推动新技术在泉州孵化转化。

例如,依托福州大学等建设的清源创新实验室与福建省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共建高端湿电子化学品联合实验室。清源创新实验室提供试验场地、研发团队,福建省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则投入1000多万元购买中试设备,与清源创新实验室共同建设中小试超净间和TFT-LCD配套产线。目前,福建省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1000吨级的湿电子化学品生产线,预计新增产值8000万元。

此外,清源创新实验室还与厦门博时丁环境技术公司等共同成立福耐丝(泉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带动相关企业投入2000万元在泉州市泉港区建设有机功能材料中试验证平台,开发出具有耐热性、抗腐蚀性的聚芳砜类特种纤维。这种纤维可以作为高温过滤材料、水电解制氢隔膜以及航空阻燃材料、消防服和防护服新材料。此举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预计每年新增产值1.6亿元。

(节选)


科技日报: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5-06/30/content_590770.htm?div=-1

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2506/t20250630_2344128.shtml

上一篇:【科技日报APP】福州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未来技术联合研究院揭牌

下一篇:【学习强国】思政头条 | 福州大学:数智化赋能“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机关作风建设提“智”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