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主持:王宇静嘉宾名片:李仁钟 福州大学先进制造学院教授

江梦茜 福州大学晋江校区“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当前,人工智能化成为各界热词,不少企业跃跃欲试,却苦于无从入手。围绕“如何运用AI更好助力传统产业找到新市场”这一实践话题,本期会客厅邀请产学界资深专家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传统企业如何找准AI应用入口,拓展更大市场。
先有问题再用AI
主持人:从实践来看,传统企业借助AI寻找新市场时,易陷入“技术与需求脱节”的困境。您认为破局关键何在?如何让AI贴合市场拓展目标,而非单纯技术堆砌?
李仁钟:任何制造都离不开终端销售,无论销售方式如何变化,找准精准诉求以指导销售行为与后端生产,始终是核心。过去基于经验建立的模型,如今可被AI轻松替代。面对众多AI分析工具,企业需坚守根本需求,以此倒逼技术支持,这点至关重要。
刘世奇:破局关键在于“先有问题,再用AI”,而非“有了AI,才找问题”。很多企业引入AI是因工具先进、技术前沿,却未明确商业目标,最终陷入“工具炫技”,难以转化为实质业务增长。AI的价值始终在于解决真实业务场景中的效率、信息差和认知盲区问题。建议传统企业从“市场目标—用户需求—技术选择”链路出发,AI只是其中一环,而非出发点。
江梦茜:首先要明确AI的定位——是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的有力助手,是知识与智力的集合。当前智能技术高速发展,通过专业机构嫁接,其使用门槛已大幅降低,在语言处理及技术应用上更便捷。AI应用对企业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力投入;二是推动决策科学化,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精准建议,减少决策失误;三是实现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产品或服务,提升客户体验。无论企业是否察觉,AI应用早已渗透到生产销售各环节。
企业需要建立数据收集意识
主持人:在AI助力传统企业挖掘新市场时,数据是核心驱动力之一。但许多传统企业面临数据积累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刘世奇:这是很多传统企业的现实“卡点”。我的建议是不追求全量数据,从“可落地的小场景”开始积累。比如我在创业初期,缺乏数据资产,但发现每天将与客户的聊天记录交给AI总结,就能提炼出客户关注的关键词,久而久之便形成“买家关注点词库”。即便是非结构化数据也能产生价值。对制造业工厂而言,比如鞋厂,客户打样反馈、业务员回访记录、样品修改理由等日常数据,都可通过AI梳理提炼,积累产品设计的隐性需求。数据并非完全来自各种管理系统,而是源于日常业务实践。因此,第一步不是购买AI,而是建立数据意识:从聊天、评论、图片、表单等碎片信息中挖掘价值,再用AI分析积累。会用AI的企业会更具优势,核心仍在于企业对行业本身的思考。
江梦茜:既然每家企业都有使用AI的机会,那谁能更胜一筹呢?关键在于企业家是否有主动应用、提升赋能的意识。例如在设计领域,AI可实时分析社交媒体视频、用户输出内容等非结构化数据,结合历史销售数据、市场趋势等,预测未来市场需求并自动生成多种设计,省时高效。在供应链管理方面,AI能助力智能工厂提升效率,不过这需要专业机构介入,综合应用各类模型以满足企业精准诉求。
李仁钟:千人千面的AI使用方式,会因应用者差异和模型不同而产生不同结果,这也催生了各类第三方产教融合机构。未来数据必将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建议企业从现在起有意识地建立专业产业方向的数据库。以传统服装产业为例,为满足个性化需求,可输入大量消费对象需求数据形成群体画像,应用于个性化商品推荐、虚拟试衣镜、智能客服等场景,这些都是AI相较于人力的优势领域。
AI不是替代人而是放大效益
主持人:不同类型、规模的传统企业在利用AI寻找新市场时,策略应有何差异?能否结合具体方向给出建议?
江梦茜:不同企业的诉求不同。对生产性企业而言,AI在缺陷检测上的应用尤为重要。若短期内难以全面升级生产线,投入检测环节能更直接见效。对有创新意愿和实力的制造型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核心研发机构是可行路径。此前我们与泉州某鞋模企业合作,用技术替代原有人工建模,开拓金属3D打印赛道。该企业原需60名建模人员,每人月均工资1.5万元,年投入1080万元;目前开发的软件第一版本已助其节省20%的成本,年降低成本近216万元,未来软件优化后最高可节省上千万元成本。
刘世奇:AI应用不能“一刀切”。对制造型中小企业而言,建议从选品、定价、客户开发入手,这些环节对销售影响大但人力薄弱。比如我的团队用AI辅助选品,将原本2周的工作时间压缩至2小时,还能输出更具差异化的设计。对服务型企业(如跨境物流、营销代运营)来说,AI适合用于内容生成、客服辅助、客户意图识别,例如通过AI分析客户咨询的真实意图,精准匹配方案以提高转化率。对小微企业或个人创业者来说,推荐全流程小工具组合,如用AI写英文报价单、自动回复买家询盘、管理客户数据。我的团队仅6人,因AI加持,人均年产值达500万元,这靠的是AI系统性提升各环节效率,而非单纯增员。可见,AI不是替代人,而是放大人的能力——小企业可借AI弯道超车,大企业能凭AI深度优化流程。
李仁钟:除传统制造业,AI在泉州尚处弱势的第三产业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例如在零售商超中,面对众多产品线,智能化数据匹配整合必不可少;基于会员数据的分析,还能指导企业调整产品、规划柜台动线等。总之,各类企业都应将AI应用提上日程,初期可先用公用工具熟悉,再逐步升级,并与高校合作培养AI时代的应用型人才。
记者手记
善用AI
避免技术陷入空转
泉州作为民营经济大市,纺织服装、鞋业、建材等传统产业是其经济命脉。在AI技术重塑产业格局的当下,如何借AI之力焕发新活力,是传统产业突围的关键。
对泉州企业而言,用AI的核心是“以需引技”。鞋企可借AI分析打样反馈数据,精准捕捉设计趋势;纺织企业能通过AI梳理客户询盘,定位细分市场。正如专家所言,先明确“卖什么、卖给谁”,再让AI解决“怎么卖得更好”,才能避免技术空转。
数据积累不必求全,从生产记录、客户聊天等碎片信息起步即可。泉州中小企业众多,可从AI工具中获得的帮助很多,比如几个人的团队可利用AI提炼客户聊天关键词;鞋厂用AI工具整理样品修改理由,让数据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使用AI工具,与高校合作是不错的选择,如鞋模企业与高校共同研发3D打印技术降本增效的案例,印证了“产学研融合”是突破技术瓶颈的捷径。
AI从不是对人力的替代,而是对产业潜力的释放。当泉州的制鞋匠用AI优化设计,服装生产商借AI预判流行色,传统产业的“工匠精神”便与智能技术碰撞出新火花。以AI为钥匙,泉州传统产业方能在新赛道上重构竞争力,打开进入“智造强市”的时代之门。(宇静)
泉州晚报:https://szb.qzwb.com/qzwb/pc/cons/202507/16/content_14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