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东南网7月12日讯(通讯员 郑翼飞)7月11日,福州大学赴武平县象洞溪“河小禹”生态环境治理调研实践队来到了象洞镇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上午10时,在武平县环保局监测站钟站长的带领下,实践队一行人来到了被拆除的种猪育殖场。

据悉,由于水资源丰富,销售市场稳定再加上政府菜篮子工程的大力推进,象洞溪的养猪业发展历史悠久,规模较大,而象洞溪的主要污染原因就与养猪业息息相关。大量清理猪粪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进溪中,数十年的积累导致象洞溪水质恶劣,臭气熏天,被污染的水源导致稻田无法耕种,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困难,大量蚊虫滋生,整个象洞溪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牵头,人民配合展开了让象洞溪重回清澈的专项治理活动,而拆除养猪场则是治理污染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一步。

队员们以益民双肌臀种猪养殖场拆除遗址为例进行实地考察与采访,通过对养殖场建筑面积的计算估计其养殖规模约2000至3000头。“这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养殖场了,它的投资与建设必定历时多年,”钟站长为我们介绍道,“一头猪大约可以赚1000元,这个养猪场的年利润粗略估计可以达到200万。” 由此可见,养猪业在象洞溪治理转产之前占有十分高的经济地位。“是较高的经济效益使村民们逐渐走上了养猪之路,但巨大的环境代价使村民们放弃了这条曾经的致富之路,开始转变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思路。”些许心酸,但又有些许欣慰,钟站长如此说到。

谈到拆除养殖场对养殖户的是否产生了大量损失,钟站长严肃地对队员们说到:“不会,2016年是养猪业的盈利之年,村民们出售猪肉不仅没有损失还小赚了一笔,同时政府积极牵线拓展销路,村民们也不必担心大量猪肉无处可售,另外,对于拆除的养殖场政府还按照建筑面积给予了补贴与赔偿。”

“舍得”二字,想得必有舍,但同时有舍也必有得。发展方式的转变必定会付出其应有的代价,但是,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必定是长久的,可持续的。溯滴水之清,探转产之路,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赴武平县象洞溪“河小禹”生态环境治理调研实践队,在行动!

东南网:http://i.fjsen.com/2017-07/12/content_19786565.htm

上一篇:东南网、中国青年网、福建省教育厅网站、腾讯(2017-07-12):福州大学携手泰宁县团县委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下一篇:福清新闻网(2017-07-12):福州大学数计学院实践队参观学习罗汉里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