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洪惠阳(右二)与福州大学实践队队员合影

 

编者按:7月初,“助村”栏目诚邀大学生们,利用暑假参加“大学生‘助村’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一个月多来,大学生们深入福建农村,用心触摸农村发展的脉搏,以创新视角去发现去分析,为农村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并把所见、所闻、所思形成文图,发给“助村”栏目。本期“助村”要呈现的就是一些大学生团队的调查。

首先亮相的是来自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福州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十几名跨年级、跨专业、跨校、跨省学子组成的大学生联合暑期实践队。7月底,他们来到位于屏南县屏城乡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后龙,进行为期6天5夜的考察。他们走访村民,为古村拍摄纪录片;为村里的儿童公益阅览室创作壁画,还完成了各自的考察报告。

后龙村是屏南全县200个自然村中,文化历史遗迹保存较为完好的千年古村,虽然条件艰苦,但自然风光迷人。如今,村民都迁入新村,老村内只有30位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留守老人。“他们记忆中的故事等待采集记录,相对完整的村志族谱,也等待整理传承,300多户已经腾空急需保护的古屋,不出两三年将会倒塌,这些背后都有着紧迫的古村保护课题。”省检察院派驻的第一书记洪惠阳对于后龙的未来颇为担忧。

 绵薄之力 用心记录

 此次实践分两条考察主线:走访采风写生和拍摄纪录片素材。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大一学生韩亦知觉得:“朴实醇厚是后龙村给我的第一印象。这里和西塘、枫泾等古镇不一样,完全没有商业化气息。”但是古村发展首先要有知名度,“拍纪录片是扩大知名度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发现后龙村”。

在热心村民的指引和张久新文书的介绍下,他们走遍后龙,用镜头记录了这里的人、树、屋、景,还在尘封的古宅,听老人们叙述古老的故事。村口那棵三百多岁的巨大柳杉,镇守庇佑着这里的村民;溪边地里生长着各种药用植物……

“土墙黛瓦、飞檐峭角、磨石巷弄、一草一木,无不蕴含后龙的历史文化、岁月变迁。”上海大学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的朱紫怡同学感慨地说。

大学生们拿出了各自看家本领。美院的同学用专业速写、国画和水彩描绘这田园山水风景;拍摄团队走村入户,记录老人们讲述的故事。

在实践结束前2天,3位艺术生还用两个通宵为新村委楼的儿童阅览室绘制壁画。看着村民带着幼童争相观赏成果,大学生们开心极了。

思考反问 出路何在

后龙村的古建筑大多呈现了明清时期粉墙黛瓦、木结构为梁柱的建筑特点,蕴含着较大的研究价值。

在写生创作之余,实践队员们都在思考反问:这些沉淀的文化、本该被人们谨慎对待的宝物,如今却渐渐风化,难道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要保护?

每天的例行会议上,“古建筑的保存”成了大学生们热烈讨论的话题。队员们认为,古村要发展,但决不能单纯地商业化,更不能以破坏古迹为代价。

“这里的古建筑需要修缮和保护,但修缮和保护,必须科学,若是简单仿古将墙面粉刷一新,铺上地砖,那么古建筑的灵魂就会像是被石灰封住。”朱紫怡说道。“古村发展与原有的古朴之间一定会有个平衡点,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不光是后龙村的事,也是需要大家思考的事。”韩亦知说。

爱乡爱村 建言献策

在后龙的走访期间,实践队接触了老中青三代村民。在考察实践活动即将结束之际,他们与村官齐聚一堂,交流商议,建言献策。想传承旧村文化却苦于难以和时代、和外界衔接。面临着困境的后龙特别需要更多新生力量把这个衔接的环扣上。

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结合当今发展的主流文化,由乡村旅游业为主线,带动附属经济发展,成为大家的共识。当地的企业家提出了水果蔬菜的卖点,开发以野生新奇水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借助互联网时代的电商创立自有品牌。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的史志权同学认为:“后龙作为美术院校的写生地不错,通过美术写生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还可以逐渐打开知名度和热门度。”他在回上海后,还拜访了许多职场经理人,他们普遍认为后龙村未来发展应当是“生态旅游经济+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

“以生态旅游为切入口,弘扬后龙古村的历史价值,以故事塑造品牌,并利用村落的重大节日组织传播,把每个村民变成后龙村的宣传员,让他们找到回乡的情感和利益的平衡点。”史志权在报告中这样建议,“不少浙商这一点做得特别好,每个村庄成立股份公司,愿意驻留村庄的发展村庄经济,外出乡贤则提供经济、知识、人才等后盾,把整个村庄凝聚成一根绳。不仅可让‘小家’生活水平提高,而且促进‘大家’的发展。”

 

福建日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5-09/02/content_859229.htm?div=-1

 

上一篇:福建日报(2015-9-2):福建银行业迎来信贷助学季

下一篇:福州日报(2015-8-29):李良光的创新“四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