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普通白炽灯,节能灯照明和节电效果较好。因此,从2008年起,国家通过财政补贴大规模推广使用节能灯。目前,这批数以亿计的节能灯陆续走到了寿命终点,开始进入集中报废期。令人尴尬的是,当年大力推广的节能灯因回收途径几乎空白,在“退役”时绝大部分被随意丢弃,造成汞污染安全隐患,成为一颗颗潜在的“环境炸弹”。节能灯回收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回收企业又为何“吃不饱”?请看记者的调查。
从上月开始,福州大学资源和环境学院的林晓翔带领着学生社团——创行(Enactus)团队,在大学城高校以及部分社区开展“灯回路转”节能灯回收公益项目。
他们和沃尔玛合作,在花开富贵店开设回收点,通过回赠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并定期到小区回收;他们还和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的后勤部达成约定,将替换下来的废旧节能灯交给创行团队来处理。
辛苦了一整个月,林晓翔他们共收到废旧节能灯1200多只。但在最终的处置上,却犯了难。“不知道交给谁处理。我们曾向媒体求助,后来几经辗转,才知道厦门通士达照明公司有专门的无害化处理生产线。”
与通士达联系后,林晓翔和同学们忧喜交加:“通士达愿意接收,但必须送货上门。作为危险废物,废旧节能灯必须通过有资质的运输公司来承运,运费不菲,我们没有这方面的预算。”最后实在没辙了,他们只好小心翼翼地包装好节能灯,用快递寄给了通士达。“这也是无奈之举。与通士达的合作将持续到2014年,运输费用成了我们的额外负担。”林晓翔说道。
随着项目的深入,林晓翔更焦虑的是:“近年来,国家在节能灯推广方面成效显著,然而对废旧节能灯的处置却缺乏监管,也没有专门的公司或者机构从事前端的回收。加上民众意识淡薄,随意丢弃废旧节能灯的结果,就是汞污染风险增加。”
林晓翔的担忧被证明确有实据。作为此次项目的合作方,厦门通士达公司的安全环保部杨龙豹经理告诉记者,2008年公司从瑞典引进两套MRT汞回收处理设备建起“汞回收处理中心”,年处理量可达到3600吨。“其初衷是‘吃掉’整个福建的废旧节能灯,但事实上不尽如人意。”
目前,通士达MRT废旧灯管回收处理系统的实际年处理量仅为220吨,“主要是消化本公司生产线的次品废品”。
缺了回收的一条腿,节能灯的环保初衷显得不那么完整。
通士达、林晓斌他们所推动的节能灯回收公益项目,正缘于这一现实。“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可自行持续运转的废旧节能灯回收处理体系,推动有关政策进程。”
节能灯进入报废高峰期
废旧灯管处置不当,一只可污染50吨地表水
从2008年起,国家通过财政补贴大规模推广使用节能灯。根据我国淘汰白炽灯路线图:从2012年10月1日起,我国按功率大小分阶段逐步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数字,截至2011年底,通过财政补贴方式累计推广节能灯5亿只以上,全国高效照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福建省经贸委网站公开文件显示,2009年以来,我省分解到的节能灯推广任务总数达到3150万只。
节能灯的设计使用寿命为3-4年,这意味着这批节能灯开始进入报废高峰期。
林晓翔在做回收公益项目时发现,节能灯大多没标明含汞,因此大多数人不清楚“废旧节能灯是一种危险废物”。再加上现在卖废品的都不收灯管,“除了扔掉还能怎么办”?
节能灯是人们的俗称,实际上是一种紧凑型荧光灯。荧光灯的发光原理决定了其灯管中含有少量汞蒸气。节能灯还含有铅、镉以及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六种有害元素及物质,分布于毛管、灯头、镇流器3个部件中。
按照环保部、国家发改委2008年发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生产、销售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含汞荧光灯管”属于危险废物。不过,这一名录同时规定对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节能灯实行“豁免”制度,可以不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但是将废荧光灯管从生活垃圾中分类收集后,其运输、贮存、利用或者处置,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汞污染的风险是被广泛提及的环境危害。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化学检测室主任刘姝介绍,国家规定,一只节能灯含汞量最高可达5毫克,直管型荧光灯含汞量最高可达10毫克。而一只含5毫克汞的废弃节能灯若处置不当,可能污染多达50吨的地表水。
福建照明学会副理事长、福州大学吴一禹教授表示:“随意丢弃节能灯管,会造成土壤、地下水等污染;从填埋场释放出来的一部分汞,还会以甲基汞蒸气的形式进入大气。进入呼吸道和食物链的汞,最终将侵害人体的神经系统, 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
杨龙豹介绍说,通士达公司的处理中心可以实现玻璃、荧光粉、灯头组件、金属等物质自动分类回收。处理后的玻璃碎片最高汞含量0.015mg/L ,荧光粉最高汞含量0.015mg/L ,远远优于回收再利用的危险废固国家标准。因此对废旧节能灯进行无害化处理,环保的意义不言而喻。
回收处理线一直吃不饱
回收难度大,企业处于亏本运行
去年7月,拥有国内最大回收处理能力的通士达,获得环保部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目前已向外开展有偿处理服务。
但向外“接单”的签约情况并不理想,“只有十几家客户,大部分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只有两家制造型企业”。根据通士达的预计,今年的处理量乐观估计会达到500吨,“不过是总产能的零头”。
目前,通士达每处理一公斤废旧灯管的价格为6元。“只有10%的利润。按目前的处理量,其实就是亏本。”杨龙豹说。
回收处理不积极的原因很复杂。废旧灯管须按不同性质进行分类贮存,如直管和螺旋、U型要分开。其次必须干燥,不能含有其他杂质,特别是硬质物体。加上灯管易碎,需要放在密封器具内,由有资质的公司进行运输。
“这些全部要由委托处理方付费,再加上回收时来源分散,成本高,很难取得经济效益。正因为此,通士达目前只在福建省内承揽业务。”这一现象在全国现有的回收生产线普遍存在。
从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对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废旧节能灯要求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但是回收效果也不好。
杨龙豹表示,目前节能灯的集团用户回收处理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找上门的企事业单位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需要环保审计的上市公司,二是需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考核的企业,三是出口型企业需要通过第三方审核,达到欧美国家废弃物管理规范要求。
在某种程度上,企事业单位和机构节能灯使用量大,型号标准,多为长形灯管,回收处理比较容易操作。相反,家庭用户的节能灯管从U型灯管到螺旋灯管各种型号混杂,而且分散,回收难度更大,因此这块回收业务几乎是空白。
“但是家庭用户的总使用量不会小于企事业单位,他们的分散污染也不可小视。”杨龙豹说。
由于缺少高效低成本处理方式,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全国性、标准化的节能灯回收体系和制度。
希望政府补贴回收费用
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将各环节串联起来
日前,省经贸委下发《福建省建立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重点工作任务与分工方案》,要求全面加大废旧商品回收力度,废弃节能灯被列入重点回收废旧商品行列。文件提出“坚持市场原则引导有资质、实力强的废旧商品回收企业在我省公共机构中合理布设回收网点,构建集中管理、规范高效的公共机构废旧商品回收网络对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旧节能灯、废铅酸(锂)电池等,在办公区设置分类收集箱回收”。
但是,目前仍未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
去年12月,通士达提交了一份《厦门市开展废旧含汞灯管回收处理计划书》,计划中设想的回收模式包括两种。一是定点回收模式,可以在社区、学校、办公楼、大卖场等公众场所分别设立回收点,分发回收容器,发动社区及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做好回收处理工作,以有偿补助的方式(如每盏补助0.2元)回收含汞废灯管;还可将废品回收站点纳入含汞废灯管的回收处理机制,政府采用有偿(每盏补助0.2元)鼓励回收含汞废灯管。二是采取定期、定点回收模式。利用特定的时间,在不同社区、学校、大卖场、公共场所等公众场举行大型的专门回收活动。
杨龙豹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生产出专用的废灯管密闭桶,而且厦门目前已有两家具备资质的运输企业可以提供运送服务,“运费标准为厦门市内3吨五六百元,省内5吨两三千元,如果量大还可以降低”。
“民用节能灯管废旧品过于分散,回收需要庞大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运转成本,在这个层面,只有政府才能牵头,企业做不到。回收链条的各个环节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政府进行牵头,社区或者社会组织参与,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运转起来。”杨龙豹表示,“最关键的还在于产生的费用由谁买单的问题,政府补贴是最直接的办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虹认为,可对推广激励政策做些调整。“不妨把一部分推广补贴放到回收补贴上来,从推广之初就开始布局回收。”
福建日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3-05/22/content_627441.htm?div=-1
东南网:http://www.fjsen.com/c/2013-05/22/content_11457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