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本报记者  胡芳

当地时间2021年2月18日,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的施舟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去世,享年87岁。

施舟人1934年出生于瑞典,祖籍荷兰。他一生积累了丰富的汉学成果,也获得了许多学术荣誉,先后获得法国高等研究院博士学位、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历任法国远东研究院研究员、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法兰西科学院汉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院长、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等学术要职。

施舟人通晓8种语言。因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1979年,中法两国恢复友好邦交后,施舟人来到中国专门从事文化研究,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他热爱中华文明,专注于中国古典经文的研究,并成为中国道教正一派道士,素以研究中国道教闻名,被誉为“欧洲以至全世界从事道教研究的第一线人物”。同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领域和宗教人类学方面颇有建树,出版有《道体论》《道藏通考》《中国文化基因库》等数十种论著。


西观藏书楼:“西方观景”看中国

1979年,施舟人来到北京进行研究工作,发起并主持了由法国科技中心、荷兰莱顿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共同参加的大型国际汉学项目《圣城北京》。

施舟人的妻子袁冰凌是福建宁德人,2001年,施舟人举家迁居中国福建福州,受聘于福州大学,2003年,施舟人在福州大学建立福州大学世界文明研究中心暨西观藏书楼。西观藏书楼是中国第一个以收藏西方人文典籍为主的西文图书馆,收藏了1万余册西方各种语言的经典名著以及流失海外的部分中国古珍本,文献价值极高。

西观藏书楼的命名很有渊源,东汉时期,中国出现第一个图书馆,是当时的皇家藏书楼,名为“东观”。施舟人表示,他创建的“西观藏书楼”,收藏的都是西方学者研究汉学的书籍,取“西方观景”之意。

西观藏书楼成立十几年来,施舟人始终坚信“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海内外爱书之人对藏书楼的关爱,让他乐此不疲地坚持了下来。

2004年,施舟人荣获在华外国专家最高荣誉——中国政府友谊奖。

2005年11月,施舟人获得在中国的永久居留权。

2011年,施舟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五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是一生的荣幸

2008年5月12日,北京奥运会火炬传到福建厦门。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一位白皮肤、蓝眼睛的老外出现在人们面前,高擎火炬,奋力奔跑,他就是施舟人。

当施舟人得知自己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时,“有点害怕,担心跑不下来”。为了高质量地完成火炬接力任务,施舟人开始练习跑步,从练习到亮相跑完全程,几个月的时间都坚持下来,可见他对这项工作的重视。“我热爱中国,能够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是我今生的荣幸。”施舟人说,“中国文化倡导和谐,奥林匹克运动将为世界打开一扇通向和谐中国的通途。”


自幼被中国文化吸引

近几个世纪以来,荷兰一直是海上贸易强国,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在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荷兰人一向以善于掌握多种外语而著称,因此,荷兰以及荷兰文化也以特有的包容和开放而闻名于世,荷兰更是欧洲最早建立东方学研究的国家之一。

由于生长在荷兰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施舟人从小就有机会接触本国以外的文化。少年时代的施舟人就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尤其是中国美术和中国哲学,《庄子》《老子》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阿姆斯特丹读完以古典拉丁文和希腊文为主的中学后,他又到法国巴黎大学攻读中文、日文、远东美术史和宗教人类学,后来受教于法国著名汉学家康德谟教授,研究中国历史文化。

施舟人的名字是他自己取的,因为痴迷于中国哲学,施舟人在起名时从中国古典哲学中得到很多启发,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老子是周朝人,庄子名叫庄周,这两个人都跟“周”字有关,精通汉语的他,取了周字的谐音“舟”,取名“舟人”,也暗含东西文化的摆渡人之意。


晚年致力于《五经》翻译工作

从2009年开始,施舟人和妻子袁冰凌主持由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组织的大型国际汉学合作项目《五经》的翻译工作。当时,施舟人已经75岁。

施舟人曾经讲述翻译《五经》的初衷,上世纪70年代末,国学大师饶宗颐到施舟人执教的法国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时,了解到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文化经典翻译项目正在法国设立,但是当他看到项目中的中国典籍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金瓶梅》等作品时,饶宗颐流下了眼泪,他感慨地说:“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源头是《五经》。”

这让施舟人深受触动,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五经了解太少,尽管翻译《五经》在历史上不乏先例,但是现存的版本芜杂、翻译水准参差不齐,且没有一套通行译本行世,这直接影响了西方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思想的了解。

于是,施舟人萌生了重新翻译《五经》的念头,把《诗》《书》《礼》《易》《春秋》翻译成各国文字,当他向国家汉办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得到了国家汉办的热情支持。

2008年,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研究阵容强大,有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知名学者和汉学家,涉及海内外经学界、训诂学界、考古学界、翻译界等领域。

施舟人表示,《五经》翻译项目原是为汉学研究基地培养人才设计的,本着弘扬中国文化的宗旨,希望通过中外年轻学者对中国文化较核心部分的合作钻研,推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施舟人目睹了近年来海外学者研究汉学的趋势和变化,他表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我学汉学的时候,当时的研究者屈指可数。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施舟人感慨地说。

在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中,施舟人向来无惧艰难困苦。“海外有许许多多像我这样挚爱中国文化的学者,其实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还十分有限。在世界文化基因库中,中国文化的存在举足轻重。研究汉学是十分艰苦的,这也是我一生都不能停止的挑战,注定了我一辈子不能休息。”


中国文化报:http://epaper.ccdy.cn/zh-CN/?date=2021-03-03&page=7&detailId=%E5%81%9A%E4%B8%AD%E8%A5%BF%E6%96%87%E5%8C%96%E7%9A%84%E6%91%86%E6%B8%A1%E4%BA%BA




上一篇: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日报客户端(2021-03-03):科技创新挑重担

下一篇:福州日报(2021-03-01):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不断提升斗争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