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锚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目标作出部署,提出“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当前,我们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深化对“千万工程”经验的运用推广,切实推进亿万农民的幸福家园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乡村发展的目标从建设“美丽乡村”提升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论述的变化反映了我们党对乡村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饱含了党和国家从着重追求环境美到崇尚生态美、生活美、乡风和、人心和的美好愿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能让农村掉队、绝不能把农民落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擘画了“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的蓝图。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精准施策,让身有所栖的美丽乡村成为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有“颜”更有“智”。

全局:既彰显中国特色,又体现乡村特征

推动“千万工程”经验本土化落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别于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乡村特征。

要完善体制机制强保障。具体而言,要建立健全长效推进机制,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凝聚强大的推进合力。把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有效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行动,并推进以点带面;乡村为农民而建,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农民需求、发挥农民作用,健全自下而上、农民自主参与的实施机制,坚持依靠农民、带动农民搞建设;乡村需要更多“人、地、钱”要素的集聚,要制定激励引导政策,倡导大学生到乡、动员能人回乡、吸引农民工返乡、引导企业家入乡,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要把握建设规律与进度。乡村是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农业强国的根基所在。我国农村地态复杂多样、风俗习惯不尽相同,要统筹考虑地理、气候、人口、产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各地相关部门在建设过程中,要一干到底、莫“翻烧饼”,合理确定村庄的布局、功能,打造新时代各具特色的“富春山居图”。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关系,要着眼当下,集中力量优先建设好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一批标志性项目,取得可感可及的具体成效;还要“瞻前顾后”,坚持进度服从实效,做到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真正推动农村农业发生美丽蝶变。

宜居:缩小“硬差距”与弥补“软落差”双管齐下

推进厕所革命,改善人居环境,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推进垃圾治理,美颜农村面貌,95%以上的村庄开展清洁行动;建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2023年前三季度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公里……2018年以来,我国进一步推进乡村有序建设,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然而,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放置于城乡发展全局,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存在短板,农村发展还不够充分,这是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满足宜居生活要求的现实阻碍。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是展现乡村面貌的有效实体,是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基础支撑。聚焦缩小基础设施“硬差距”与弥补公共服务“软落差”,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是农村发展有活力、社会发展有公平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缩小“硬差距”,彰显现实可及。坚持适度、公平原则,着眼于水、电、路、气、网等关乎乡村民生“硬件”的提档升级,保持人居环境干净有序。在此基础上,要统筹谋划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新格局,尤其要强化数字乡村、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设施建设,力促农村能享有与城市相近的能源、通信、生态等设施,实现基础设施串城连乡、安全承载。

另一方面,弥补“软落差”,凸显现代便捷。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扩充教育、医疗、养老、防疫服务范围,探索形成优质公共服务网络,切实提高农村居民享受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如在规范村级医疗建设方面,可发挥大医院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管理经验向乡村下沉。

宜业:装满“米袋子”与鼓实“钱袋子”双措并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归根结底,产业兴旺发达、农民致富增收是建设宜业生产空间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产业加速发展步伐,但是距离做大做强做优乡村特色产业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宜业的主要指向在于构建现代产业乡村体系,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紧紧把牢宜业“总开关”,要牵住装满“米袋子”与鼓实“钱袋子”双措并举的“牛鼻子”。

一是做强特色富民产业。乡村特色产业一头连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头连着乡村振兴工作。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壮大乡村特色富民产业,要从战略布局出发,强化对产业发展监测,适时释放预警信号,引导各地立足本土资源禀赋,从更远更高视角确定自己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符合市场需求、消费者愿意买单的特色产业,致力于打造错位发展的产业群。

二是加快农村产业交叉融合。各地农业经营主体要摒弃“就农业谈农业”旧思维,树立“产业+劳动+教育”的一体化思维,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深挖农业多种价值,推动发展户外旅游、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乡村新业态。

三是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立足本地帮扶产业的发展实际,按照“土特产”思路谋划,实行因地因村因业因企的具体指导,巩固一批,促进其稳定发挥带富效应;另起炉灶一批,稳妥处置农民就业、增收问题。

和美:坚持塑形与强化铸魂双标并达

改善村容村貌,浙江李祖村打造“国际文化创客村”;强化乡村治理,湖南十八洞村开创“互助五兴”治理模式;推进移风易俗,安徽小岗村建立“美德银行”;倡树文明新风,江苏宿城区为村民制定文化“菜单”……各地坚持实事求是,蹚出一条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不仅提振了农民群众精气神,也提升了乡村善治水平。加快推进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在塑形、更要在铸魂上下功夫,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

乡村治理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内生动力,关涉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首先,坚持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藉由为能人回乡搭建平台、鼓舞城市在职人员定期服务家乡、运用“荣誉村民”制度等凝聚群体效应,鼓励村民群众积极参与文明村、文化村、民主法治村的创建工作。

其次,持续涵养乡村文明新风。激活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人文思想、乡规民约等时代价值;保护自然生态,在修缮和管护乡村历史建筑、古树古木中贯穿良风美俗、融入现代元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当地民俗、传统技艺中的精髓。

最后,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聚焦打造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等乡风文明“大平台”,丰富文化惠民活动形式、拓宽农民文化活动空间,使中心逐渐成为乡村最热闹、最具文明感染力的地方之一。

作者:刘有升(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明慧(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州大学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



光明网:https://share.gmw.cn/theory/2024-03/27/content_37228044.htm

中工网:https://www.workercn.cn/c/2024-03-27/8201654.shtml

上一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三全育人”构建高质量学生学业发展支持体系

下一篇:【新华网、东南网】大学生竞赛榜单出炉 闽高校获佳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