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手路演

比赛之余,选手们互相交流
时而在演示板上演算,阐述AI原理;时而与团队交流意见,接受评委质询……12月15日,一场关于人工智能(AI)的“交锋”在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演。首届福建省研究生人工智能学科竞赛决赛如期举行。
本届赛事由福建省学位委员会主办,福州大学承办,是我省首次以研究生为主体的人工智能技术实战型比赛,来自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省内11所高校的263名研究生报名参赛,组建了161支队伍。此前,经过2个月的排行赛和验证赛,各参赛队在线竞争,共有17支队伍杀出重围,进入决赛,进行技术答辩。
“这是一场专注于技术比拼的比赛,考核了我省研究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应用水平和算法设计能力。”评委会表示。
创新竞赛模式,应用场景成为新赛场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突破,AI应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相关行业也急需AI人才。
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引导研究生往技术应用的实践方向发展?作为本届赛事的承办组织方,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充分发挥产学合作优势,利用协办单位GPU资源和调试平台,开创了技术验证的竞赛模式。
与以往的双创赛事不同,本次竞赛加强与企业应用的紧密结合,也更加专注技术性比拼。赛事设有声纹识别和车牌识别两条赛道。赛题来源于一线人工智能企业的工程实践,代表了当前人工智能工程应用方面的关键技术需求。
“人工智能=数据+算法+算力+应用场景”,福州大学电力系统与装置产业研究院院长缪希仁教授介绍,本届大赛的数据由企业提供,应用场景也是由企业提出的实际场景,涉及更多应用细节。而算力方面,人工智能研究需要大量昂贵的GPU算力做支撑,为此赛事组委会联合福建帝视科技有限公司和创世云(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人工智能企业,为比赛提供了专业的在线竞赛平台,并投入价值逾百万元的GPU计算资源。
“大赛准备好了数据、算力和应用场景,交给参赛研究生的就是算法上的技术比拼。而这些经过层层竞争脱颖而出的算法模型是真正可以用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去的。”据了解,初赛过程中,线上系统共收到1188次的模型代码的提交,排行榜记录刷新次数总计312次,竞赛平台的GPU使用时长总计高达16427小时。
车辆识别赛题的提供方——德亦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刘晖坦言,得知赛事组委会向企业征集赛题时,公司便积极参与,“这是件很有实践意义的事。高校是行业智力来源之一,我们梳理了企业运转中遇到的难题,提供实际应用场景,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他们的参赛方案对我们也有借鉴作用”。
除了提供赛题,刘晖还担任了决赛评委。在决赛现场,他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就技术设计方面的问题与参赛选手进行直接互动,相互启发。
“比赛是我省各高校研究生交流、学习、实践的平台,也是一次相互比拼的机会。”福州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黄剑东教授表示,希望大赛能够激发我省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为人工智能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搭建比拼平台,产教融合有了新内涵
围绕企业提出的实际应用场景来答题,激起了参赛选手的浓厚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参与感特别强!我们甚至忘记了这是一场比赛,一心想着解决企业实际运用中的难题。”有选手表示。
“平时的科研主要侧重在理论方面,很多内容是脱离产业需求无法落地的。企业出题能够让我们对工业界的技术需求和难点痛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无线电物理研二学生黄贤良,和其他两名队友一起,全身心投入于此次竞赛。为了对近4000张车牌的所有字母以及数字都进行处理,他们连续好几天都坐在电脑前打标签。“现在回头看,虽然很苦但也很值得,这对我们的测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黄贤良所在的HTC队,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两个赛道中均获得二等奖。
来自福州大学的曾琦颖,参加了声纹识别组的竞赛。声纹识别广泛应用于安防领域,是一个难度比较高的赛题。曾琦颖和队友们通力配合,一路过关斩将,成为杀入决赛的4支队伍之一。尽管最终只获得第三名,她依然很开心:“赛事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实践平台。报名参赛后,从最初的文献查阅,尝试搭建模型到后面调试模型参数,每一步都离不开队友的团结合作。这次比赛,我不仅收获了实践和技术经验,同时更加理解了团队精神!”
全程参与本次竞赛策划与执行的福州大学电气学院江灏副教授,这几年频频带领学生参加相关比赛,深刻体会到创新创业思维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他说,如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远去,如果没有创新创业思维,不了解人工智能行业变化,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相关学科的高校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很有必要通过相关赛事去开阔视野,突破自己的想象力。
短评>>>
面向“未来”树人
台上十分钟,台下数年功。研究生人工智能学科竞赛,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
通过“需求导向、导师参与、企业助力”的模式,本届学科竞赛不仅锻炼了选手们采用科学理论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激发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校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是国家人工智能领域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人工智能行业的核心人才基础。将学科竞赛面向科技前沿,按照实际需求设计赛事主题,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紧密结合,方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负责本届竞赛实施工作的福州大学电力系统与装置产业研究院,组建至今一直围绕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之路。他们开创技术验证的竞赛模式,设计的赛题来源于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实际应用场景。这样的创新取得多赢。
一方面,象牙塔里的选手们学以致用,及时了解并接触到当前人工智能工程应用方面的关键技术需求,模拟演练更重实际,培养了创新创业思维。
另一方面,企业将运转中遇到的难题通过赛事,“问计”于高校科研团队,获得有效启示,甚至进一步对接科研成果和人才。
正如本届赛事的理念“AI智算未来”,在竞赛中成长的这批选手,也将成为我省人工智能领域未来的人才。
福建日报: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9-12/24/content_123248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