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主题为“重生百年庄寨,赓续万卷文书”的永泰文书研讨会在永泰县大洋镇昇平庄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在鲜活的历史场景里进一步读懂和理解永泰文书、永泰庄寨。
在文书中认识和理解乡土文化
永泰庄寨作为中国重要乡土传统防御性建筑,结合永泰文书,用现代语言讲好永泰故事,为乡村发展寻找可行性参考方案,是当下永泰推动文化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研讨会上,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蔡宣皓围绕《永泰文书中所见的建筑观念与聚落发展》展开分享。“历史学对于文献的处理离不开对建筑的了解,而建筑研究同样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支撑。”蔡宣皓表示,通过实物与历史文书的比对,可以发现在以永泰庄寨为代表的大厝房产分配过程中,背后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各房共处及宗族聚居的稳定,分家基本遵循了穿插渗透、诸子均分、长子占优三大原则,且散布式聚落多分布于戴云山区、浙南山区;集中式聚落分布于沿海平原与闽北、闽中丘陵区。
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博士后周煜翔多年从事军屯制度研究,他在现场分享了麟阳鄢氏于永乐二年(1404)奉红牌来永泰屯田的经历。他认为,大洋作为典型的“军屯社区”,鄢氏家族所藏的清代、民国时期的契约文书,是研究清代军屯制度演变、屯军家族生计模式转变的重要一手史料。其人群组织模式、多元的文化仪式传统等,为从地方史事讲述王朝国家的军屯历史提供了典型案例。
在文书中讲好永泰发展故事
研讨会现场,《庄寨十年·文献选编》面世将活动推向了新高潮。自2015年9月永泰县村保办成立以来,永阳大地已然成为广大记者、学者、学子采风、研究、著述的热土。截至2025年1月,共收集到14本书籍杂志、38篇硕博及本科论文、60期刊物,形成300多页的图文材料,为更广泛地查阅、传播和转化提供便利。
选编内容依照时间脉络,从永泰庄寨的画册出版、地方人士的乡土书写,到杂志专刊的汇编,再到国内外高校如哈佛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福州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深入长期研究,展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视角。
“通过历史文书的研究,丰富了永泰庄寨的内涵、功能和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契约里的坚守,看到了永泰文化内核的延续。”永泰县政协副主席、县村保办主任张培奋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在群众中、实践中,理解和解释中国经验,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理论和新概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才能走好自己的发展道路。
(节选)
福州日报:https://mag.fznews.com.cn/fzrb/2025/20250105/20250105_002/20250105_002_5.htm
福州新闻网:https://news.fznews.com.cn/yongtai/20250105/l20x554z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