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集美大社戏台侧前方,在足有3层楼高的墙面上,一尊“门神”踏浪而来。这便是海峡论坛第二届创意涂鸦巡回赛为集美大社献上的涂鸦力作——《源·园》。
这可不是一尊普通的门神,它汇集了许多在地的文化和元素——头戴大社牌坊,身上穿的铠甲由闽南味的古厝、南洋风的建业楼和文确楼、嘉庚韵的建筑组成,就连背后的靠旗都由集美大宗祠的琉璃瓦做成;手抱一碗厦门人的最爱沙茶面,再搭配厦门市花三角梅,脚上的浪花则象征海洋文化……
这幅涂鸦作品,是2018年涂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雅岚设计,由去年获奖团队代表张雅岚、聂翔、姬歌、刘淼和郑曼璐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
谈起创作灵感,张雅岚说:“厦门拥有很多两岸共同的文化,神明是人民共同的信仰与精神凝聚力之所在。以门神形象为主角,融入集美特色的大社牌坊、祠堂等元素,借此传递出神明守护两岸共同家园的意象。”

感想
台南女生张雅岚:
在大社找到家的感觉
我是台湾台南的张雅岚,清华大学研究生。这次又可以回到厦门集美大社,真的很开心,有种回到初心的感觉。这个地方,能唤起我小时候的记忆,有一些很闽南的建筑,像宗祠、戏台,就有种回到家的感觉。
我非常开心,又可以和我们原本的团队成员聂翔,还有上届《梦之七彩》团队的姬歌、《女人花》团队的郑曼璐等人再度合作,创作今年的作品。我觉得今年的作品难度更大,因为墙面比去年更高。这次,我们使用了投影仪,还动用了工程车,加上下雨,让这次的创作更具挑战性,但是我一直坚信,我们能够很好地完成这次涂鸦。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生郑曼璐:
和台生沟通无障碍
去年参加涂鸦大赛的时候,我认识了雪梨(张雅岚)。虽然当时没有在同一支队伍,但我们约定今年再一起来涂鸦。
果然,这次活动我们两人有幸一起创作。我是第一次和台湾学生在同一支队伍里,一起涂鸦。我们在一起合作很愉快,彼此沟通没有什么障碍。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画里的很多元素,比如闽南古厝、沙茶面等,都是两岸共同的。我们对这些方面都有认知上的共通点,所以创作起来顺畅,很开心。

特写
混编组队创意合作两岸同绘《龙舟池畔》
去年海峡论坛首届创意涂鸦大赛获奖团队的两岸代表——张雅岚、聂翔、陈海松、刘淼和郑曼璐,今年混编组队,除了在高达10米的涂鸦墙上完成表演赛作品,还合作创作长达5米的六联组画《龙舟池畔》,并于15日涂鸦巡回赛启幕现场赠送给集美街道办,以感谢在地政府在他们创作期间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陈海松向导报记者介绍,这幅名为《龙舟池畔》的布画油画作品,他们用写生的方式,经过数周的创作最后才完成。
“之所以选择龙舟池作为创作题材,因为龙舟池是集美地标性的风景,从厦门大桥放眼望去,集美这片海岸线本身也是极具画面感,非常漂亮。”陈海松表示,油画的色彩比较浓郁,可以把集美学村的文化厚度从画面中体现出来。
5个人合作的油画作品怎么分工呢?会不会因创作意图不同而“打架”?对此,陈海松笑说,“我们首先到实地进行了素材采集,为了保证作品风格的统一,在探讨过后,最初的素描底稿先由我统一完成,然后分配上色,最后再由我统一进行画面调整,这样既保证了画面的统一协调,又保留了各自的特色。”
两岸青年这样的合作创作方式,也应和了“共绘家园”主题。他们通过艺术交流结下了深厚友谊。

海峡导报;http://epaper.taihainet.com/html/20190616/hxdb677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