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风靡于社交网络的“锦鲤”成为好运的象征,“锦鲤”一词不仅曾被 《咬文嚼字》 公布为2018年十大流行语之一,还入选过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在大学生群体中,每逢重要考试之前,总能在各个社交平台看到“转发锦鲤”祈求好运的热潮。那么——今天,你转发锦鲤了吗?
插图作者:全媒体中心报漫团 辛宇宸
“锦鲤附体,过过过过”、“转发这个黄金矿工,即使你入土了,你的老师也能把你捞起来”、“60秒内转发,你最近操心的事情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考后补救图,写的全对,错的批卷老师都看不出来”……在前一段时间的线上考试周期间,你的空间、朋友圈是否再一次“沦陷”在各式各样的“锦鲤”图中?又被来自四面八方求考试好运的愿望一次次刷屏?
作为近年来热度持续的网络词汇之一,“锦鲤”一词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考试临近、月底“吃土”或是诸事不顺都是朋友圈“锦鲤”出现的理由。但是,转发锦鲤真的有用吗?这一现象的背后又反映出大学生怎样的心理状态呢?本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热度不减的“好运锦鲤”
上月末,四六级考试的“硝烟”刚刚散去,考前被大量转发的考试好运“锦鲤”再一次成为了不少大学生讨论的焦点。
锦鲤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寓意。根据 《山海经》 的记载,有一种名叫文鳐的鱼,它的出现意味着这年大丰收,中国民间更是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由于锦鲤多为红色,符合中国传统对于红色代表吉祥寓意的审美习惯,因此,无论是饲养的观赏鱼类,还是年画、摆件,都常常出现锦鲤的身影。
今天网络上的转运锦鲤之风或可源于一位微博名为“锦鲤大王”的博主。该博主在微博中设置了“锦鲤许愿池”等话题,通过发布一张张锦鲤图,让“有事相求”的网友们纷纷转发求愿,发展至今已有逾两千万粉丝。
石化学院2018级的宛然是“锦鲤大王”的忠实粉丝:“在微博转锦鲤是希望保佑我转运、考试成功等等。”对她而言,锦鲤算是一个精神支柱,转发能够给她带来破除霉运的安全感。
随着网络电商转发活动的推动,“锦鲤”一次次冲上热搜榜单,其网络含义逐渐和“幸运”、“免单”相关联,将网络对“锦鲤”的释义进一步丰富甚至泛化。网络上的锦鲤图不再只是单纯的鱼类“锦鲤”,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受欢迎的转发对象不仅有明星偶像、卡通人物,甚至有任课老师、历年试卷等,“锦鲤”的形象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数计学院2018级的吴涣祺曾有过自制锦鲤的经历。去年圣诞节正逢期末考试备考期间,他制作了有关锦鲤的图文:将专业课本用制图软件加在圣诞老人的手上,并附上文字“转发这个圣诞老人,他会托梦给你明天考试的答案”。图文发布后,立即得到了不少本专业的同学的评论和转发,并有同学发出“终于等来了这个锦鲤”的感叹。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据记者了解,一份经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和丁香医生联合发布的 《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 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万余名大学生中,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近一年内有过心理困扰,其中,学业是最主要的压力来源。“60%以上的大学生都表示,最近一年被学业压力所困扰着。参加课题、做实验、培训考证占据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业成绩依然是他们焦虑的重要来源。”
这个结论和记者的观察结果类似,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考公考研等是大学生的各个社交平台被“锦鲤”刷屏的主要时期。在采访中,受访者们也普遍提到,他们一般都是期末考试时转发锦鲤,希望顺利通过考试,比如“逢考必过”、“护考必过”的字样就特别受欢迎。
宛然同学坦言,转发锦鲤本身是种“玄学”,“如果自己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感到心里没底,或预感事情的成功率很低时,就会选择转发锦鲤。”人文学院2019级的赖馨认为,转发锦鲤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现在年轻人的情绪都灌在手机里了”,转发行为相当于是一种宣泄情绪、缓解压力的方式。
也有不少同学对“转发锦鲤”持中立态度。土木学院2018级的庄云翔认为,大多数人对于“锦鲤”所起的作用,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建筑学院2019级的刘宇翔则对“锦鲤”所代表的的网络玄学并不感兴趣,他认为这只是种心理安慰,转发者或许是跟风心理作祟。
我校人文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赵陵波副教授认为,转发锦鲤的原因因人而异。她将转发锦鲤的人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为求得内心的安宁。在面临许多繁杂任务,对结果没有把握时,通过转发锦鲤这种仪式化的行为,会使他们找到自己内在的确定感、稳定感、支持感,降低内心的焦虑感与恐慌感,从而使自己更好地专注到完成任务活动中;第二类人同样面临繁杂的任务,可他们转发锦鲤是为了求得“天上掉馅饼”,抱着不劳而获的心理,这就像是“皇帝的新衣”,是一场自我欺骗的闹剧,结果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第三类型则是跟风转发,并且将锦鲤“合理化”,认为转发锦鲤后万事大吉,为自己的不努力寻找借口,如此一来耽误自我,贻误时机,最终锦鲤只会让人失望。
转发无妨,但更需努力
互联网时代似乎推动了“转发锦鲤”现象的盛行。人们一面期盼着实现愿望,一面渴望惊喜从天而降,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人艳羡的“幸运儿”,于是,凡是沾有好运气质的物象都能成为人们追求好运的精神载体。
人文学院应用心理学系钟佑洁副教授认为,“锦鲤”作为社交平台的一种营销或娱乐手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需警惕的是,长此以往的偏颇宣传与盲目追捧,无疑会对社会心态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可以转发锦鲤,但是不要有锦鲤心态。不努力,凭运气就能成功,这是不健康的心态。”
上海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傅昕源认为,当下应该正确看待“锦鲤热”:“我们能够发现青年群体在网络戏谑背后隐藏着的现实焦虑。青年生存发展的现实窘迫使他们把希望寄托于锦鲤,以娱乐化的方式来排解竞争压力。”在他看来,“转发锦鲤可以,但不可依赖。”
转发锦鲤求好运,转发后又是否会努力?这似乎是一次次运气和努力之间的较量。在一次次转发盛况的背后,大学生们更需认清的是,好运从来不会因为转发了“锦鲤”就会降临。在人文学院2019级的李朗看来,转发锦鲤也许就是图个心理安慰,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她同时也相信,把结果交给天意,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努力。
赵陵波副教授则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以下建议:转发锦鲤可能会存在从众心理,但转发前我们是否可以问自己:当下让我担心的事是什么?将这些事情进行分类,经历一个自我觉察的内在过程,再通过转发锦鲤这股外在的力量让自己沉静下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钟佑洁副教授也认同主观努力的作用:“如果能够相信自己,并为之努力,才更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努力奋斗才是人生的锦鲤!”(7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