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热文排行

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使得网络社交深入我们的生活。智能设备和技术创造的极度便利,让我们通过手机屏幕就能拥有海量涌入的信息和长长的联系人列表,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似乎一刻不停。无论主观意愿如何,社交圈都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

但很多人的真实情况却是,社交网络上的好友虽然不断增加,但真实交心的好友只有固定的几个;想要在朋友圈更新日常,隐私设置却调成三天可见…… 因为疫情,不少人在戴上口罩的同时也喜欢上了口罩,他们感慨:“戴口罩的日子能给我带来社交安全感。”对他们来说,口罩更像是一层现实中的保护面具,只露出观察的双眼,隐藏真实的面貌表情。

网络上不少人给这种行为贴上了“社交恐惧症”的标签,并且有蔓延开的趋势。但“社交恐惧症”不是玩笑,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里将原来“社交恐惧症”的诊断词条修订为“社交焦虑障碍”,对于诊断症状这样写道:“对于社交场合有明显的、不合理的恐惧;暴露于社交场合下会感到强烈的焦虑,担心别人有负面评价;回避社交场合,如果无法回避,就变得非常紧张。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即可被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恐惧症”病理定义是恐惧和焦虑,而当下被大众所认知的对于社交的恐惧,虽不足以致病,却更能反映当代人对于社交的态度。

社会交往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因为学习、工作等原因,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社交平台上都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因为网络的无处不在,不少人都经历着几乎24小时响个不停的工作群、深夜收到工作任务消息、未经同意便被拉进新的社交群等等情况……这种网络上的“零距离”使得人与人在亲密关系和陌生关系之间没有了过渡,处在社交网络中的人不得不为了维护这个脆弱的网而忙碌——这才是现在大家所说的“社恐”的真相。

事实上,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必要的距离感和安全感都很重要。小说《去19号房间》里的妻子,在房子里辟出了一个独处的房间,也跟家里人约定好这个空间只属于自己。其实,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有属于自己的19号房间,希望能够拥有一些不被人打扰的时刻,对外人贴出“门前止步”的标识,在自己的世界享受片刻宁静。

美国作家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里写道:“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那就是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彼此连接,同时也可以互相隐身。”笔者认为,大多数人并不是真的有“社交恐惧症”,而是因为过度社交造成的疲惫与焦虑,想要寻求片刻的独处。与其让自己奔忙劳累,倒不如划出清晰的界限,在一段时间内适度脱离群体,在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在属于自己的19号房间里享受一个人的休憩。

独处与社交也从来不是对立关系,开辟19号房间并不是彻底与外界隔绝,相反,学会与自己好好相处是为了更好地与外界交流。19号房间的“门前止步”是“断舍离”,是舍去累赘的虚假客套,保留分寸感,是给自己安全感,更是给彼此让步,也是给彼此尊重。

“不求朋友成群,只愿知己一二”已经成为很多人交友原则,因为有时我们也需要“透气”。这时候,可以给自己的19号房间敞开门缝,让真正的知心好友可以进入,把空间留给自己和值得的人,才是最好的选择。(790-3)



(作者:学生记者 王佳祺)

上一篇:【观察】小组作业中的“爱恨情仇”

下一篇:【观察】疫情过后, 你更孤独了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