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热文排行

九月的福大,金秋送爽。又一批年轻的面孔跨入福州大学海洋学院的大门。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是一个多么特别的学院,未来四年自己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从 2012 年学院成立,到 2013 年两岸四校校长同时出席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再到 2016 年首届毕业生交出就业率 98.97%、考研升学率27.84%的完美答卷。这一备受两岸关注的学院,这五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有什么样的特别之处,才让学生实现完美“逆袭”,“弥补了 入 学 时 与 本 部 学 生 平 均 近 60 分 的 巨 大 差距”。
  改变,其实从跨越海峡那一刻就开始了。


从“不看好”到“难忘的记忆”
    2012年,福州大学首次开展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海洋学院也应运而生,与福大相关专业学院以及台湾铭传大学、东吴大学、台湾海洋大学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采取 ‘3+1’ 模式,同年开始招生。
  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这一项目在一开始并不被看好。时间最能改变一切。随着第一、二届海洋学子于2014年、2015年赴台湾海洋大学、铭传大学、东吴大学学习一年,如今均已顺利毕业,向母校交出完美的答卷,他们才发现当初的选择有多幸运。
  许伟斌是海洋学院2013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2015年9月他随学院第二批350名学生赴台,在台湾海洋大学学习一年。这一年,满满的课表,大量的实验还有一个接一个的报告,对许伟斌来说是“十分辛苦的一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许伟斌如饥似渴地抓住每一个学习和参与科研的机会,他在全台湾规模第二大的海洋工程试验馆师从台湾海洋工程界专家翁文凯教授,进行波能发电相关课题研究,还先后主动师从5位教授,完成6项创新性专业课题研究,并于今年顺利考上台湾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
  2012级电子专业石骁汉、徐迅、李珈颖、叶瑞欣等四名同学在台湾铭传大学参与了导师的研究项目,他们的论文被美国科学研究出版社旗下的学术期刊录用。2015年3月,团队成员还参加了该期刊在上海举办的学术年会,并在年会上作了全英文演讲,这是他们学生生涯中值得铭记的时刻。
  台湾高校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也让海洋学子“十分难忘”。李晟钰是海洋学院2014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从小就有着当主持人的梦想。来到台湾海洋大学后,多姿多彩的社团文化让她如鱼得水,通过努力她也顺利进入了海大司仪团,开始了“美妙的司仪之旅”。


把课堂搬到海的另一边
“3+1”意味着有一年要把课堂“搬到”海的另一边,想想都是一件很酷炫的事情。不过,要完成这么多人的课堂“大迁徙”并非易事。
  “如果在大陆可以学习到,那就没必要送过去。送过去就要学习在大陆学不到的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及终身学习的方法”。较早参与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且曾参与有关培养计划制定的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挺教授说。
  以张挺教授曾负责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由于大陆仍处于大建设大开发阶段,而台湾的建设基本饱和,已进入管理运营阶段,因此,在课程体系
的设计上就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我们希望学生在第三年到台湾海洋大学学习港口工程建设,特别是工程管理和永续发展方面,这个是我们大陆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课程“接力”上,还有很多精心安排。比如 《结构力学》,上册在福大上,下册在海大上,虽然课程一样,但老师不一样,讲的重点也不一样。“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体验两岸高校不同的授课方式以及对学生知识点的不同要求等等,这都是有意为之”,张挺教授介绍道。为了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张挺教授每年都要跑2-3次台湾。
为了使课程体系衔接更加顺畅,海洋学院从大一开始就进行两岸教师“1+1”联合授课。2013级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 《微生物学》,就由福州大学生工学院的林娟教授和台湾海洋大学曾惠中教授共同承担。
  学生来到台湾后,采取“专班”上课的形式,相当于把整个课堂搬到了台湾。地点的改变带来的是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巨大转变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在台湾东吴大学法学专业的课堂上,讲授 《国际经贸组织》 的柯莉娟老师从业经验丰富,一直坚持“学术与实务相结合”,注重培养法学专业的同学们
出众的表达能力。在她的努力下,海洋专班的同学逐步经历从“不敢开头讲”到“敢开口讲”“敢跟着同学开口讲”,再到“敢自己讲”的蜕变,“开始愿意与别人分享不同意见”。
  在台湾海洋大学 《螺桨理论》 课上,2014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方向)专业的郭泽南第一次了解到还可以用编程的方式来解题,而且效率更高。2014级水利水电工程(近海工程方向)专业的杨升耀则第一次接触了“造波机”,第一次知道原来还可以用数值模拟的方式来推算波浪产生的影响。


“投石入海”效应
    一颗石头投入大海,必将引起一阵阵的涟漪。而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这一“石头”一旦“入海”,又将产生什么样的效应呢?“通过这几年,我们发现海洋学院闽台合作办学项目就像一个支点,打开了福州大学与台湾高校深入合作的一扇窗;又像一座桥梁,联通起两岸高校。”海洋学院党委书记李海榕说。
  这扇合作之窗越开越大,不仅覆盖海洋学院,也推动福州大学越来越多的学院参与到闽台合作中来。在 海 洋 学 院 合 作 办 学 的 带 动 辐 射
下,物信学院、电气学院、生工学院、机械学院等学院与台湾高校的往来日益频繁。
  2016年8月,福州大学与台湾元智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也获得教育部批准,这个项目依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是福建省首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部中外合作项目,也是内地高校与台湾高校首个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
  而在海洋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明看来,“闽台合作+”的效果正日益显现。“随着闽台合作项目的推进,福州大学
与台湾高校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合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师生互访、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召开学术会议等。”
  移地教学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暑期,台湾海洋大学的 25 名师生首次到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开展移地教学,这种成建制的移地教学,开创了福建省闽台教育合作先河。由于成效显著,如今移地教学已到第四届,新增了机械、造船等专业。
  除了移地教学,两岸高校之间教师互访频率和人数也在增加。在联合培养研究生上,原来“零敲碎打式”的研究生培养合作已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2016年9月,福大土木工程学院与台湾海洋大学工学院签订了“双联硕士”意向书,双方将联合开展硕士培养。入选“双联硕士”的学生毕业时可同时取得福州大学和台湾海洋大学的硕士学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随着两岸高校交流合作日益深入,双方的合作领域将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联合申报课题、联合开展平台建设也将在不远的将来有望变成现实。


海洋学院学生和台湾老师在课堂上交流 李连富 摄


结业典礼 李连富 摄


上一篇:钱来乐校园全国领先的校园经济渠道入口

下一篇: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屡禁不绝——食堂结算难题出路何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