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背包一台单反和一颗说走就走的心,悄然间校园里“背包客”一族不断壮大,他们亦被称作驴友,行走于异乡的大街小巷。“一部iphone4,可以去云南玩一圈;一个爱马仕,欧美一遍也回来了;全世界你都玩遍,可能还没花一辆跑车的钱。生活在于经历,在晚年时可以给后代讲述我们的故事。”这段红遍网络的话成了很多背包客的座右铭。
青春·体验
环资学院大二的左维雯在许多城市都留下了印记,大学期间她只身或和几个同学结伴去过香港,贵州,北京,苏州,云南等地,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留意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她认为“人一定要旅行,多出去看下,你会发现和你不一样的人,眼界自然就不同”。去年国庆节,小左一个人去了贵州的荔波县,“景区并没得到很好开发,不是很出名,但保留了原始风貌,有不假修饰的森林,很纯朴”。不同于香港“压力很大,大家都在很努力地拼一个位置的快节奏感”。而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云南丽江用劳动换取住宿的体验。
小左之所以不跟团旅游,当背包客是因为“可以自己选择去的地方,不会局限于名胜景点,更自由。有时你对一处景色特别感兴趣,跟团的话就会被时间所束缚。”
“旅行过程中没有人认识你,可以展现给别人一个新的自己,认识别人同时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在去北京火车上,小左碰到一个20岁的韩国人,不会说汉语的他凭借着一个翻译本来北京旅游。本子写满韩国语以及和中文对应的句子,遇到想说的就拿本子指给别人看。在和他交流过程中小左很佩服他。
小左是偏向于说走就走的背包客,“什么都准备好了会少了很多惊喜吧,如果去之前过多看别人的心得,就会先入为主,旅行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体会,不想当‘邮差’。”
正因为如此,她在途中也有了些麻烦的体验。去苏州的时候,因为没有定旅店,小左和她朋友一行五个人,大晚上走了好几条街,才终于找到一个落脚地。“四个女生挤一张床,一男生打地铺”的回忆是她大学生活中抹不去的记忆。
青春·蜕变
小左认为,对于女生来说,旅行的过程特别是在住青旅的时候,可以让自己放下所谓的‘矜持’,更大方交流,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而在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大四的吴巧婷看来,背包旅行最大的意义,是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勇气”。
近日巧婷在QQ说说中写道“人生中的第一场雪,谢谢你等了我二十三年。你好,太原!你好,青春!”她只身一人来到太原跨年,迎接2013。在那里巧婷同学见到人生初雪“像在做梦一样,但是这种感觉又真实又饱满,太原的路又直又长,非常通透”。
临近毕业的她想用背包游来释放下学习工作压力,放松一下,正如她说的“趁着没毕业,赶紧遛出来!”
巧婷曾因为小时候出去买东西被抢劫过,一度特别害怕一个人走路,去陌生的地方。“可是现在,来太原一个人搭飞机,一个人住陌生的旅店,一个人可以随处走了”。
而准备的过程也令她成长了许多,“要准备保暖物品,订酒店,订机票,还有各种公交路线,最重要的是心的准备吧”。
“背包旅行真的非常能锻炼人的认路能力”她惊讶于自己不会迷路,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与人沟通上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候想说的都没法表达出来”。
最让她觉得安心的是用自己赚的奖学金和稿费来旅行,她认为大学生选择的旅行方式必须在自己的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
青春·公益
丁小燕是至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2012年暑假在西藏,她由背包族变身支教族,在西藏林芝地区朗县仲达镇仲达完全小学支教一个月,而后将旅途中所拍的照片制作成明信片,发起以“旅行、公益与青春”为主题的义卖活动,最终为西藏的孩子募集善款近5000元。
“皮肤很干燥黝黑,手上都有茧,高原红” 这是小燕对西藏孩子的印象。处在高寒地区,洗澡容易缺氧,加之生活贫困,没有完善的洗澡设备,藏民们洗热水澡是很奢侈的事情。支教期间每次洗澡小燕都得走四十分钟的土路,去镇上的一个澡堂,有种“想疯了的冲动”。
“条件艰苦,没有玩具,但是这不妨碍孩子们打闹,追赶,‘做坏事’”。令小燕哭笑不得的是,曾经有一个孩子用废旧塑料圈做成戒指,戴在她的手上,还叮嘱不许摘下来。
义卖的明信片中有一张是她支教时上完最后一节课后,帮小朋友们拍的集体照。“当时有些孩子一看到相机就乐坏了,有的孩子却因为不舍得我离开,嘟着小嘴”小燕说,“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张照片,铭记了那一刻的所有情绪”。正如她在QQ说说里写道:“孩子们对着我唱《献给妈妈的歌》的时候,湿了眼眶”。
在小燕看来,“看过无数的美景,只是旅途的一部分”。而旅途中的公益可以完满自己,让她意识到“生命的宽度与厚度”。
青春·我的旅游我做主
记者在至诚学院随机抽样调查了102人,有34.3%的人有过背包旅行的经历,对于旅游地,背包客们倾向于自然景观,古城古镇,人民币1000到2000为大多数大学生背包旅游花费能接受的最高额。而自由性和随意性是对大部分背包客的最大吸引力。“自己玩,早上几点起都行,不用被行程压得死死的”生工的林同学说道。
58.8%的人支持“背包旅行”的这种方式,连同学则认为“支持与否因人而异,“背包旅行还是需要许多能力,旅行途中会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采访中大多数同学觉得背包旅游的安全性较低为背包旅行的不足之处,“父母反对自己当背包客就是担心安全问题”汉语言的雷同学说道。
青年旅馆是背包客住宿的首选,土木工程的梁同学说“相比于旅店,自己住在青旅会遇到许多同行的朋友,有共同语言,可以分享旅途的感受,这当然取决于人品,得看遇到谁”。同是背包客的通信许同学则觉得“和陌生人住没安全感,她往往住经济型旅店”。少部分人会选择做借住在别人家里的“沙发客”。
而背包的同伴,61.8%的人会选择朋友,11.8%的人则可以与陌生但是有相同意愿的“驴友”同行,23.5%的同学表示可以独自一人出游。“有时候背包地有朋友,但碰到别人有事,还是得自己玩”财管的张同学说。
用背包出游来锻炼独立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的同学占到调查人数的60.8% 。材料的王同学‘背包’去泰国普吉岛期间,尝到了订酒店的苦,饭店预订需要在英文网站上写Email,“也许是语言文化习惯不同,或是沟通方面的问题,订25晚上的房结果显示“24-25”就是24晚上,王同学分享道“曾经为订酒店的事弄得很抓狂”,经历了退订,重新找旅店等繁琐的过程“感觉自己英语弱爆了,还得死磕着用英文交流”。但最终成功订了饭店的她小有成就感。
当背包途中遇到困难的时候,56.9%的人会问问有经验的朋友,39.2%的人觉得要自己解决,蔡同学认为“这得看情况而定,旅行只是一个过程,没必要把背包客贴上‘独立’的标签,旅行自己做主不等于不要别人的叮嘱。”(福大记者团 林堃 胡基秀 张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