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的环境,安静的气氛,图书馆优雅的环境和便捷的服务每天都吸引着数千的同学。这一切全部都得益于在背后默默工作的那些图书馆员,那些义务馆员更是怀着一颗热忱的奉献之心毫无怨言勤勤恳恳地工作着。隶属于图书馆管理系统,负责一楼电子检索室管理的一楼义务馆员就是这样一个群体,这些不与图书打交道的的图书馆员有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义务的意义何在?
服务性的工作,决定了他们需要更高的品质。“责任心”便是他们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素质。除却开学的特殊阶段,平时他们需要保持每周工作4小时。巡视、整理、打扫、维持自由阅览室的秩序,答疑解惑,引导同学们健康积极的上网等等都在他们的工作范围之内。看似琐碎的一些事情,但却充分体现出了他们的耐心与细心。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记录本,厚厚的两本记满那些值班期间捡到的物品,包括手机、U盘等,拾到者和认领者都要在上面签字确认,他们的团体很好地发扬了拾金不昧的精神。在交接班重复单调的工作,出现烦躁心理是很正常的,因此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协调各种生活和学习也成了他们收获之一。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更具有耐心,更负责任,这些都是这个岗位带给他们的成长与改变。
此外,在众多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独独只有他们所在的公共检索室是唯一一个纯粹由义工组成的群体,其他都分配有勤工俭学的学生。主要因为这里是老师后期才组建的,另外在位置和工作上也存在一定特殊性,所以全部是义务工作的学生。这也决定他们的性质有所不同,在外人眼中他们被打上奉献的标签,但是他们自己又是怎么看待关于义务的呢?2011级冯振森答道“因为贫困生的缘故,之前一直得到了许多的帮助,在感动的同时,也有了想回报的想法。”“所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加入了这里,感受到了大家的团结和亲密,我留了下来。”他又补充道。他的答案便是一颗感恩的心。离开图书馆两年多的钟锦华还是一有空就回去帮忙。问及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他很认真地回答,“在图书馆工作让我有了从自卑到开朗的转变,也拓宽了我的见识,给了我一个宽阔的平台,我会永远热爱这个集体。”这也许是众多图书馆义工愿意全心全意去奉献的原因吧。
虽然说从之前的什么都没有的纯义工到后来的拥有四小时免费上机时间和研究生借书待遇到现在的增加综测以及满一年颁发聘书,优待政策明显有所改变,但是精神上的一个补给和在这里学到的一切或是他们的答案。相比于奉献他们自认收获得更多。
这里有个“家”
说起当年如何加入的,馆员们的经历各有不同。由于2010年招募义务馆员时所做的宣传较少,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从老乡或者是辅导员口中得知此事而后前往应聘的。对于当初的招募,苗老师对当初热心帮助的辅导员有着深深的谢意。相遇各有其因,但相知让这个家名副其实。
因为轮班制的缘故,平时没有太多交流与接触,可是他们的关系却很亲密。契机便是在图书馆送旧纳新晚会上的演出《孔雀东南飞》,因为表演,大家几天都聚在一起,辛苦认真的排练。通过这次活动,大家才真正熟络起来。一次次的活动开展下来,家的感觉越来越浓厚。最让他们津津乐道的,还是那次图书馆第一届趣味运动会,以工作部门组队比赛,他们取得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这不是运气,而是运动会之前一次次辛苦组织排练的回报。
整个采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每一个成员的优秀。苗老师要求大家最低要拿到三等奖学金,大四的学生更有考上北邮、中科院的研究生等。他们表示,在这里他们得到了有人督促关心的幸福。夏德伟同学的描述,严父般严格、慈母般关怀、战友般情谊。寥寥几个字,却反映出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勾勒出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在采访时,笔者让他们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对团队的感觉。吴炜炜和夏德伟都说出了“家”,其他人则用“核心”和“真心”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邢丹丹解释说,之所以用“核心”这个词,是因为她觉得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是核心。他们谈到,与这个团队一同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在提高了责任意识,结交了许多朋友的同时也更懂得了感恩。
短短的采访,却能够感到他们的不同寻常,不得不佩服他们的优良品质,也不得不让人羡慕他们有着这样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相信在未来的路上,这样一支团结有爱的团队会越走越好。(福大记者团 敖萨仁 周学颖 张堉灵 赵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