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PC文学”在网络上风靡,指的是年轻人感到自己的生活被局限在一隅小角落中,机械性地与特定的人交往,日复一日地执行同样的任务,就好像游戏中的“NPC”一样。“NPC”这一概念在游戏中指代不受真人玩家控制的角色,只是机械性地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去重复地执行相应的任务。当这一角色的外延拓宽到现实中来,就成为无力抗争命运的群体的代名词。
网络热议之中,有网友现身说法,对自己当下庸碌无为且充满机械性的生活现状感到深深的无力。对比好似有主角光环的“万柳书院公子哥”、“江浙沪独生女”,自己与他们似乎处于社会的两个阶层,拥有截然不同的资源。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无法抗争现实的压迫,被每日要完成的KPI推着前进……这似乎是宿命,好像自己对人生丧失了选择的权利。
网友提到“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即丧失了自由的选择权,这一点的确切合了“NPC”机械性执行指令的特点。笔者认为,网友只是简单地将重点落在与所谓“社会高层人士”的对比上。试想,“高层人士”就一定有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了吗?享受更多社会资源的“高层人士”也可能过着没有选择余地的生活,每天工作满档,忙得脚不沾地,羡慕着有空踏青郊游、享受生活的“打工人”。所以,不妨认为万物皆可“NPC”——平凡人可以是,“高层人士”也可以是。
实际上,虚拟的游戏有别于真实的生活,“NPC”这一角色的概念界定也存在边界差异。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即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有深邃的思想,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改变现状,这是游戏中的“NPC”所欠缺的。而就是这关键的差别告诉我们:哪怕真的手握“NPC”剧本,只要做到不被“NPC”观念所裹挟,不被“NPC”思维所束缚,我们就不会成为游戏中听“开发者”由命的“NPC”,而是作为社会生活中有思想、肯改变的“NPC”而存在。现实生活中的“NPC们”确实受到了时间和空间支配权、选择权上的一定限制,但受到限制不代表无法选择,更不能认为无法改变,在仅有的自由空间中,年轻人仍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有限的自由中选择自己的道路,着手创造新的自由和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在B站题为《作为NPC的我们,还有机会换种活法吗?》的视频中说道:“不要让抱怨成为选择方式的理由。”在大学期间,有人选择主动获取资源,积极进取;有人选择躺平摆烂,游戏人生——两种不同的选择方式显然不会把人带向同样结局。划清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方能勘破“NPC文学”的迷雾,勿让“NPC观念”阻滞奋楫笃行的信念,影响年轻人的选择自由。用心体悟生活中哪怕微乎其微的变化,我们终会发现:处在脱离观念束缚的空气中,自由其实触手可及。
(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