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高校为推动家校联动,纷纷建立家长群。日常生活中,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家长群更加常见。对已经是成年人并且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家长群真的是最佳的家校沟通方式吗?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学校本质上是希望能够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反馈给家长,同时让大学生能够为自己的专业成绩和未来负责。
学校的出发点无可厚非。根据中国青年网发布的大学生网络游戏问卷调查显示,31.97%受访者有熬夜玩游戏的经历,缺乏自制力,这不仅导致第二天上课昏昏欲睡,还拖垮了身体素质。自律不成便需要另一方介入,学校承担起这份责任,家长群的情况通报便是学校、家庭共同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然而,一旦学校和家长的干涉过多,大学生的情绪必然出现反弹。例如,向家长报备晚熄灯情况和卫生检查等日常小事,可能会让大学生感到束缚和过度监管。而部分学校将成绩单公布在家长群或者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邮寄成绩单给家长,这无疑让大学生感到不被尊重。封面新闻发布的题为“大学建家长群有必要吗?”的投票,高达71.4%的参与者认同“没必要,成年人不是小孩子”,这一数据较直观地反映出多数大学生对于家校过度联动的不赞同。
站在大学生观点对面的,则是家长的殷殷期盼。孩子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如何?恐怕不是隔三差五的电话能够感知的。来自学校、学院、辅导员建立的家校联动群中发布的信息,可能更能提高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更了解孩子在校生活的状态。
那么家长又应该如何把握关爱的分寸呢?诗人纪伯伦在散文诗中写道:“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孩子进入大学,家长也要及时转变心态,给孩子更多独立自主的成长空间,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未来规划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与学校一道,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校联动群关系到学校、家长、学生三方,这样的联动一旦失了分寸,便会形成反效果。笔者以为,高校的家校联动群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的,学校和家长进行家校联动时,需把握好尺度,确保既有效管理好学生,又能尊重学生自由,才能将这样的联动形成最佳效果。
为了减少误解和纠纷,家校联动不妨把互动做得更长远。例如,寄送成绩单时,不搞“先斩后奏”,不要给家长造成“唯分数论”的印象,不能让分数转变为父母谈论的资本和孩子的压力负担。高校应在日常提醒大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向学生阐释清楚“寄成绩单”的初衷,为家长做好指导工作,让他们适度关注孩子学习,更注重引导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成长。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我管理能力。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灵魂的唤醒,不是理智和知识的堆砌。”大学作为一个人步入社会的桥梁,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大学家长群”是当下最直接、最便捷的家校联动平台,需要高校科学化的管理,也需要家长、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包容。良好的家校联动氛围,必然会让学校、家长、学生形成合力,培养出可堪大任的新时代青年。(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