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媒体福大:

海西晨报(2021-11-12):积极践行“双满意” 守护厦门万家灯火

国网福建电力实施“双满意”工程20周年,晨报带您倾听三名亲历者的奋斗故事

发布日期: 2021-11-12    作者: 晨报记者 柯小娇 林爱玲 通讯员 庄颖芳    阅读:

今年,是国网福建电力实施“双满意”(让客户满意、让党和政府满意)工程20周年。勇立潮头踏浪行,在经济特区厦门,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把这一项工程转化为一系列生动实践。

“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时,电力铁军坚守电网“中枢神经”,最大限度守住电网安全供应;鼓浪屿申遗路上,电网默默发挥“先行官”的作用,用电力改造让海上花园更加璀璨;急难险重来临时,党员服务队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只为让灯先亮起来……

人民电业为人民。如今的厦门电网,已形成四通道八回路、“交直并济”的输电网架,奔流不息的充足电能注入城市肌理,支撑起特区激扬澎湃的生机与活力。

今天,让我们走近3名电力“双满意”工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听他们讲述璀璨灯火中的厦门故事。

“守护电网中枢,确保供电安全”

陈勇志在电力调度台前指挥。 林丽雅 摄

【讲述者】

厦门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主任 陈勇志

【声音】

厦门电网结构、规模和供电能力连年升级,电网接线图也越织越密。从我入职至今,厦门电网规模扩大了近4倍,用电负荷增加了6倍。

1999年,厦门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厦门变电站正式投运。当时,我刚刚走出福州大学校门,成为厦门变电站的一名值班员。

厦门变电站位于同安区莲花镇白沙伦农场,在偏远又荒凉的山上,我每次从岛内去上班都要花1个多小时。那时候,变电站设备的操作和运维全靠一双手和两条腿。

从“人工拼图”到“最强大脑”

2001年,我成为一名电力调度员,从之前负责一个变电站,变成调度30多座变电站和发电厂,每天要接打无数个电话,预判用电情况、下达调度指令、指挥电网设备,这些操作都需要“脑力+嘴力”。

当时,电力调控中心墙上的大屏还是手工模拟图板,变电站和线路就像一块块“拼图”。每次有最新的电网数据,我就架个梯子爬上高处,把一块块新标识“拼”上去,以达到更新图板的效果。快的话一天更新一次,慢的时候半个月才更新一次。

2002年6月,在“跨岛发展”战略指引下,厦门供电公司持续加大电网建设投入,并重点向岛外区域倾斜,不断优化、完善岛内外的电网结构,实现厦门电网结构、规模和供电能力连年升级,电网接线图也越织越密。

我原来想,近100平方米的图板,要填满得十来年吧,没想到电网发展的速度很快就让图板放不下了。从我入职至今,厦门电网规模扩大了近4倍,用电负荷增加了6倍。如今的厦门,已形成以500千伏电网为骨干、±320千伏柔性直流为辅、220千伏多环互联、110千伏辐射型网络相协调的坚强网架。

厦门电网也日益智能化。2009年,厦门智能电网建设启动,率先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厦门岛主干节点配电自动化全覆盖。墙上的图板,就是从那年起变成了电子屏,调控中心实现了从手工“拼图”到智能化的飞跃。

如今的厦门电力调控中心大屏幕是2017年更换的,它背后连接着厦门电网“最强大脑”,显示着不同电压等级线路运行状态以及各电网、重要断面信息实时变化。大到“动脉血管”,小到“毛细血管”,“血流”的具体情况工作人员都一目了然,“一键顺控”等黑科技应用,让电网调控工作更加智能高效。

狂风暴雨中守护电网中枢

很多人觉得在电力调度台上工作很体面,其实,我们肩负着很多别人看不见的责任。

2016年9月15日凌晨,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一时间狂风肆虐。我和全体备战人员在电力调控大厅里严阵以待,身边好几扇窗户被吹破,狂风裹挟着雨水和破碎的玻璃灌进来,整栋楼都在摇,电子屏也在剧烈晃动。为了确保现场人员安全,所有人准备撤到相对安全的楼层。

然而,调控中心是厦门电网的中枢神经,这里如果“失守”,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面临全城停电的后果。我当即做出决定:必须有部分人留守调控台。危急时刻,大家纷纷主动请缨,最后留下8名党员、骨干坚守阵地。

为确保人身安全,留下的调度员们蹲在椅背和桌子形成的狭小空间里,头戴安全帽,手握鼠标,目不转睛地盯着桌子上的电脑屏幕。我和同事们冒着生命危险,把看家本领都使出来了,对主干网强行送电175次,有效避免了全市停电的发生,让许多区域在强台风中仍保持正常供电。

去年年初,疫情最严重之时,又是一场“硬仗”。调度工作专业性强,万一有人感染,电力调控中心就可能瘫痪。于是,从去年2月3日起,电力调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全面实行封闭式管理,下班后只能回定点酒店隔离,哪儿都不能去,家也不能回。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持续了46天。我只能把70多岁的老母亲独自留在厦门家中,有的同事离开刚刚一岁的“龙凤胎”,有的同事默默退掉春节回家的动车票……关键时刻,这支队伍没有一个人掉链子,大家用实际行动书写了“顶梁柱,顶得住”的勇毅担当。

(节选)



海西晨报:http://epaper.xmnn.cn/hxcb/epaper/html/2021-11/12/content_798959.htm?div=-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