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原创 » 正文

校园原创:

三面缘

发布日期: 2020-12-31    作者: 张文萱    阅读:

列车“突突突突”地经过一个又一个站点,旅程中上上下下很多人,有“打工人”也有“研究僧”。旅者擦肩而过间,都会或多或少收获一些、改变一些,然后背起行囊继续前行。然而,在这趟列车上也总会有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将人生珠玑赠予你,从此因为她的出现,这段旅途变得格外敞亮,前行的过程中也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
  2019年3月24日,研究生复试后的一个周日,一封短信“嗡嗡嗡”地开启了我和“老导”(老资格导师)李玉榕教授的这段故事。
  我从北方的一个四线小城区来到南方的这个城市。不远不近,大概是动车票五六百块钱,飞机飞个两个多小时的距离。参加“夏令营”的时候学院老师带着参观实验室,这是我遇到“老导”的第一次,想必她现在应该已经忘记?第一面,觉得这个女老师好高,背着手聊天的时候又有点可爱!
  第二次再见到的时候就是研究生复试的现场了,现场一共8个老师,只有“老导”一个女老师。我一直很钦佩那些在公众场合或者比较严谨的工作领域的女性,也立志想要成为一个这样的角色,眼前的这一幕好像戳中了心里的某个点。
  第三次见面是在办公室的小隔间里,面对着面,“老导”大概地向我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表示是否真的感兴趣,选择权还是在自己。
  过了大概一两天,事情基本尘埃落定了。这意味着,我和“老导”之间,必定不止这三面的故事。“老导”为人友好豁达,有着带着魅力,平易近人的亲切。我先入为主地认为,身为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老导”是没有太多精力理会学生的,但是进入实验室之后的事实表明,她可以顾及到我们所有人。
  我想,可以成为教授的人一定人均一个最强大脑吧,能够记得每个细节,操心到每一项进程,但也必定不止头脑。偶然间我观察到,“老导”有一个神奇的小本子,记录了我们每个人的周报内容和科研进程,没错,每个人。
  “老导”为学,精益求精,不容马虎,妥妥的细节控。读研之前,我自诩是一个能把握住细节的人,现在想想,在跟从李老师学习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被指出的马虎问题还真不少。“妹子,细心一点啊”,嘴上的一点点责备,转变成一稿稿的修正,从ppt汇报的行间距基本格式到论文“的”“得”“地”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事无巨细。同实验室的同学也纷纷“吐槽”,“老导”的细心程度绝了,但正是这种对细节的一丝不苟,从不打马虎眼的态度,坚定地把我们送上细节垒起的坚实阶梯。
  如果不是上课安排或者出差任务,“老导”几乎是最早到实验室的,每当我想悄悄地溜到工位,小隔间里的烧水声已经证明了她勤勉一天的开始。我曾和几个伙伴开玩笑,“老导”是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工作,虽然晚上不在实验室“监工”,但是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可以收到写满批注的论文修改版本,或者指出汇报中存在的问题和想法,这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慎独”。
  为师,亦师亦母,春风化雨,恰如其分地引导。她是平和的。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势,没有动辄训人的说教,不管是在听取课题进展、探讨实验结果、知道报销事宜,还是在指导论文写作的时候,她都会耐心地聆听我们的想法后才提出思考和建议。“老导”总能恰如其分的评判我们的优点与不足。对于优点,不失时机地加以赞扬和鼓励;对待不足,则采用和蔼而不过于矜持的劝说方式,言语中毫无责备,而是语重心长的教诲。
  她是睿智的。司马光曾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同门师兄个性内敛,她设置讲演汇报锻炼其谈吐;我个性略偏张扬,也曾告诫我收敛锋芒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社交方式。她在多元的视角与海纳百川的胸怀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自由的学术平台上发现自我,没有因为自己的科研项目是什么而要求学生做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选题,进行学术指导。
  你若问我,读研期间能遇到为人正派、治学严谨的导师是什么体验?我想说那是我的幸运。初出茅庐,为人、学术等各方面都还相对稚嫩,而一位对学术有所见地、对产业界不脱轨的引路人,是一份值得收藏的相遇。
  这段故事很长,或许还有很多的弯弯绕绕,又好像很短,过了年绕过毕业论文的弯,好像就看到了分别的岔口,无论长短,珍惜便好。
  (作者为电气学院2019级研究生,曾获新生入学一等奖学金、福州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



作者:张文萱 (电气学院)

原文见《福州大学报》第795期第4版(2020年12月30日编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