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原创 » 正文

校园原创:

生命需要创造意义——评《苏菲的世界》

发布日期: 2017-12-12    作者: 黄易    阅读:

阅读完《苏菲的世界》一书后,不同于工作后好长一段时间以来读完一本书仅是摘录下自己觉得精彩的语段,这一次我脑海中隐隐若有所思,有一种跃跃的冲动想码下些只言片语。

与这本书的渊源想来可以追溯到初中了。印象中,某日傍晚同家人散步的时候偶然发现,当时县城的中心商区里不知何时新开张了一家书城。崭新的三层小书城颠覆了彼时小县城传统新华书店的模式,设置了休闲区座椅。那时候的我往那儿跑过几趟,对书的开头部分关于“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的妙趣说法还记忆犹新来着。可当时应是对哲学还没有一丁点兴趣,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渴望,当真只停留在“世界是凭空出现的一只大白兔”此般天真印象中了。

所以此番续读,亦是新读。

既然是哲学启蒙,关于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是书内的一条线索,然而合卷之时我内心久久不能平复的赞叹还来源于作者巧妙步下的另一条谜团线索。苏菲和哲学老师的哲学课上到书的大半之后,终于迎来了侦探悬疑小说一般的逆转情节。临近苏菲十五岁生日之时,她对自己是否真实存在萌发了痛苦的怀疑,在哲学老师的引导下意识到她和哲学老师可能都是一本书里的人物,书的作者是频频提到的女孩席德的父亲少校。仿佛此时天问又回荡在耳边,“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往后的情节发展充满悬念。苏菲和哲学老师逃离了他们的“上帝”——席德的父亲上校,逃出了书中人物的身份。

码到这里,我明白了我的触动点在于哪里。如果你是苏菲,你有能力逃离自己的上帝吗?这个上帝,也许是一成不变的温吞生活,也许是毫无感知的自我,也许是心中的藩篱桎梏,还可能是所谓命运的安排,阶层的固化……

联想到前阶段重温的,曾著有《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的自媒体人Susan Kuang的个人杂志。内文《生命本无意义,但生命需要意义》一篇她系统回忆了自己思索生命意义这一问题的十余年经历。我读来很是共鸣。

这个困惑同样的伴随了我的成长走过十余年。作为独生子女,在套房中长大的我的确造成了性格中安静爱思索的特质。上了大学,经历了很是迷茫的大一,终于,在大二的时候积极跨出去做了一些事情,在校报这个大“家庭”中,遇到了一些至今仍然偶尔交流精神层面理解的朋友,共同做了许多采访、思考和写作的事。我渐渐刷出了存在感和自信心,虽然没有再去想生命的意义和存在这个话题,但忙碌而积极的状态下,大学的生活因此而充实和快乐。

这一份经历于我弥足珍贵,因为当我去建构自己的“生命之树”时,我发现这一份我在大学时期找到的投注了自己大部分精力和专注的“小事业”,它如何影响着引导着我往后的人生历程。大三曾卯着一股劲一般“走出学校”,2010年,参加了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组织的为期一周的“特区建设30年——大学生记者看深圳”活动,2011年,入围全国高校100名注册大学生记者,赴深圳报道大运会。多年以后回想这两段经历,难忘巅峰的同频的被爱与善意包围的那些瞬间,但也对再次重现的内心纠葛的场景难以释怀。

“走出去”再回来,让我再次重心向内,我究竟是怎样的自我?无论选择如何,自己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苏菲的世界》中关于达尔文“物竞天择”的阐述——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唯一目的就是生存和繁衍,萨特的“存在主义”——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这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加有意义,要真实地活着。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向内求索,找到生命中值得追求的事物,弄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才能确立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不再纠结而容易感知幸福。

《苏菲的世界》的结局我很喜欢。人生如星辰,渺如沧海一粟。但真正留在这世间有意义的是什么呢?Susan说,她觉得要是能够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思想财富,那可谓是莫大的幸福。苏菲作为席德书中的人物,隐形的她解开了海湾边的小船,此时席德看到小船自行解开,仿佛回想起书中苏菲借船的情景,意识到苏菲可能就在身边。看到这个温情委婉的结局不禁莞尔,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和作者进行对话呢?古人先人那些长存于历史长河中灿若星辰的人物,只要我们走近他们的世界,就一定能唤起心灵深处对于光辉生命的礼赞和关于真善美的渴慕,换言之,他们的伟大灵魂永存,这难道不是有价值的生命吗?

用哲学老师在“生命源起”一节的引用作为结尾。歌德作品《浮士德》中浮士德死前回顾一生的成就,用一种胜利的语气说:

“此时我便可呼喊:

停驻吧!美妙的时光!

我在人世的日子会留下印记,

任万代光阴飞逝也无法抹去,

我在这样的预感中欣喜无比,

这是我生命中最崇高的瞬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