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原创 » 正文

校园原创:

【时评】复活“死字”有何不可?

发布日期: 2014-10-16    作者: 学生记者 曹 蕾    阅读:

近期,《汉字听写大会》热播,看似无聊枯燥的节目不但获得高收视率,而且备受好评,由此引发汉语热潮。尽管如此,仍有观众质疑节目中冷僻字太多,认为节目本意是传承汉字书写文化,如今却演变成要求孩子死记硬背用处不大的生词。

所谓冷僻字,一般解释为不常见的或人们不熟悉的汉字。裂罅、鸱吻、公廨等,就是典型的冷僻字。汉字自产生以来就处于不断发展中,其趋势也是由繁到简,而此过程自然也出现许多被废止的汉字,就是日常所言的冷僻字。大多数人认为,在 “键盘化”的社会,冷僻字用处不大,拯救常用字书写才是重点。

但是,冷僻字真的完全没有必要被“复活”吗?

据《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我国常用字2500字、次常用字1000字,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掌握3500字就能够完成日常的书写交流。而据不完全统计,汉字总数大约有十万。的确,有大量的汉字鲜少使用或已废止。但正如《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所说,“一门语言如果把字只局限在最常用的范围内,其他字全部枪毙掉,最后只剩下两三千字,那这门语言的生命力就会完结。”汉字不仅是一种书面语言,更是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在提笔忘字愈来愈普遍的时代,重视常用字固然正确,但如果忽略掉常用字以外的所有汉字,那么汉字发展也必然坎坷。字形结构经过长期演化的汉字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冷僻字中极有可能包含大量历史讯息。冷僻字作为中国历史上遗留的数量庞大的汉字的一部分,不该随着时代发展而被忽略。

有网友表示,孔乙己的“茴香豆”的“茴”字有三种写法,但知道怎么写并无意义。话是没错,但《汉字听写大会》考核冷僻字的目的,难道真的只是单单要求选手会写而已?节目中出现的词汇必定是经过筛选,并且要求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其意在于通过对生僻字的书写,来了解汉字文化,更重要的是激起观众对枯燥汉字的兴趣,从而改善当前汉字文化面临的尴尬状况。

中国古人能够用十几种不同的词来形容“我很高兴”,但是当今人们的表达显得千篇一律。而一门语言的魅力和生气就在于它的丰富多彩,这很难用几千个常用字来体现。

相比常用字,冷僻字本身就处于弱势,因为其自身使用率极低且晦涩难懂、难以记忆,容易受到遗忘和忽略。《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坚持对汉字词语的难度和深度考核,这正是提高人们对冷僻字关注度的契机。但是,对于边缘化的冷僻字来说,单单只有一个节目的支持和注重,自然是远远不够的。复活“死字”同样需要观众客观看待。文字要发展,不仅要学会创新与展望,更需要懂得扎根于优秀的汉字文化。(学生记者   曹  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