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原创 » 正文

校园原创:

【时评】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 利国利民

发布日期: 2014-12-11    作者: 学生记者 刘伟明    阅读:

从12月1日起,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1所成都市内高校图书馆均面向社会开放,为普通市民提供畅通的阅读渠道。此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起网友热议。

图书馆面向大众,这在中国已经不是新兴的事了。10年前,杭州图书馆就已经向全体公众开放,不论是农民,抑或是乞丐,拾荒者都可以进去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和富足。馆长褚树青一开始就把这座图书馆定位成“一个可以消弭与富裕阶层之间在知识获取上鸿沟的一个重要机构”。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储藏的宝库,往往可以给予阅读者人文素养的熏陶,精神境界的升华,为我们插上让梦想腾飞的翅膀。而这些宝藏,它们并不只是属于那一少部分知识分子,作为公共资源,普通大众也依然有享有它们的权利。图书馆,让知识不再有界限的分别,每个人在浩瀚的典籍面前都可以平等地汲取养分,这是一件何其美好的事。

但是,放眼世界,却发现身边的图书资源确实有点稀少。在以色列每400个人就享有一座图书馆,而在中国,一座普通城市里可以借阅的图书馆却往往屈指可数。而图书馆借阅资源的稀缺,无疑会让部分人对部分好书求而不得。图书馆借阅资源的稀缺纵使不是导致一部分中国人淡化了对于阅读书籍兴趣的主要原因,无形中也让一些图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运用。新华网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的确是少了些。中国人的阅读危机已经日益严峻。当然,开放高校图书无法全面解决阅读危机,但不可质疑的是此行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为求知者带来便利。在中国,每个城市都有大大小小的高等学府,每一所高等学府里至少会有一所图书馆。如果这些大大小小的高等学府都可以将大门敞开,不再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本校学生,而是放眼社会大众,给更多平凡的普通人开放知识的门槛,为更多人提供更好的图书资源。

当然,这样做也是会引发一些疑虑。普通人借走了大量藏书怎么办?由此修订一些借阅的细则显得尤为重要。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图书馆每日接待校外读者限定名额100人,沙河校区图书馆限额50人,而西南交大图书馆要求市民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外借,以上手段便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当然也有人担心农民乞丐进到了图书馆,会不会破坏这里的读书氛围?在杭州图书馆,那些特殊群体就需要把手洗干净再阅读,一开始虽然人们也投来异样的眼光,但是如今对他们报以异样眼光的人们已经越来越少。我们很难期望一个民族从一出世就完全地知礼仪晓风俗,但是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礼乐教化终究会深入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农民、流浪汉这些人群。

    开放图书馆这一方式可以教育甚至改变一些人。不再设置门槛的图书馆,一座回归大众的图书馆,它们,正以一种开放平等的姿态,放飞知识的翅膀,希望在每个人心中,种下求知的种子。(学生记者  刘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