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原创 » 正文

校园原创:

儿子,叫阿姨

发布日期: 2009-11-09    作者: 黄 齐    阅读:

    带着儿子出外玩耍,在小区在街头在某个地方难免会碰到认识的人。我总是让儿子叫一下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以示家教有方。现在人们养颜有术,你搞不清楚对方的年纪了,不知道叫阿姨还是姨婆,叫阿姨吧,怕辈份叫小了,不尊重对方,叫姨婆吧,怕把人叫老了。碰到这种情况,我就把难题不动声色地推给儿子。 “儿子,叫一下。”


  儿子接不住我踢过来的球,或不搭理或含糊其词。那我就有话了,“这孩子,不懂礼貌。”赶紧领着孩子溜之大吉。后来我想,为什么一定要称呼呢?又一想,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 “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灿烂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孔子说: “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仪,就不会有什么出息。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但孔夫子所说的这个标准,我想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待人有没有礼貌,举止合不合礼仪,是衡量一个人的修养乃至品德的重要指数。


  一个人培养自己良好行为习惯要从细节开始,而细节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为。一声友好的你好,一个谦让的微笑,一个起身的让座,一顿安静的吃饭,看起来不过是举手之劳,鸡毛蒜皮。道理虽然浅显,但要真正做好,持之以恒,却不容易。我们周围有多少人做不到?乱丢垃圾、坐车抢座、排队加塞、损坏公物、吸烟不分场合、约会迟到不以为然、吃自助餐多拿多占、公众场合旁若无人大声说笑、大庭广众脱鞋脱袜赤膊袒胸、遇有纠纷恶语相向……这好像也不单单是人的个人行为。孔老夫子还说: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文明礼仪 “小事”不小,不止是个人形象,还关乎国家,关乎民族。


  看着儿子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暗暗希望,学校里的老师不要只教孩子如何应付考试,也教教四书五经之类的,培养一下古人的那种修养, “知书”且能 “达理”。家长们也要以身作则,自觉 “三省吾身”,给孩子一个榜样一个氛围。好吧,从我做起,我跟孩子说,要是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没关系,我们要展开一个很善意很真诚的笑容,再加个 “你好”,增强效果。我还要跟他强调生活细节,站要有站姿,坐要有坐态,吃饭时不大声喧哗,过马路走斑马线,不要践踏草坪,尊重他人的劳动,比如脏鞋不要踏在卫生工刚洗完的地板上……历史上,大凡成大事者,多是注重礼仪的。我不敢指望儿子能成大事,但希望他做为普通人也要谨记中国曾是 “礼仪之邦”,也许现在不是,但只要人人自觉、努力,总有一天还会是 “礼仪之邦”。


  一位教授朋友请我吃饭,不巧,孩子他妈有事外出,说明情况仍不放过,只得带儿子赴宴。在场的有四位,我与其中一位仿佛认识,另二位都是老实的厚嘴唇,我不认识。从见面开始,我就一直等教授朋友帮我们介绍认识,握手言笑。陌生人目光短兵相接,却匆匆移开,有些不自在,这顿饭比较无味。看着面前互相递烟却忘了有娃娃在场的同胞们,我要不要提醒他们墙上有个清楚地表明这里不能吸烟的图标。最终我保持了沉默。莫名地想到重振 “礼仪之邦”,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词: “任重而道远”。教会儿子对大人们的称呼容易,我呢?教授们呢?我们怎么才能理直气壮地当孩子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