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校园观察:

【时评】别让智慧校园成为智慧 “负担”

发布日期: 2020-08-29    作者: 学生记者 张安琪    阅读:

在“互联网+”的时代,大数据、信息化越来越多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智能时代”。而智能时代也产生了一个衍生物:智慧校园。

  何为“智慧校园”?它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利用手机程序对校园的学习、生活等进行网络化的管理。“智慧校园”的初衷是提高管理效率,但是在一些高校,校园APP泛滥成灾,部分APP甚至夹带或捆绑着商业广告,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困扰。
  开发各类校园APP的本意是为学生提供便利,但在不少高校,水房打水需要一个APP,洗澡需要一个 APP,上课签到一个 APP,参加活动一个 APP,健康打卡一个APP……久而久之,校园生活各个环节附带着越来越多的APP,不仅占满了手机的存储空间,还让人感觉到束缚和糟心。也许用一个APP集成所有功能就能解决所有事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个APP,造成现在“怨声载道”的结果呢?
  笔者认为,管理不善可能是造成APP“各自圈地”的原因。部分高校将开发APP的项目外包给网络公司承包制作,或是直接引入外部公司开发的 APP 给学生使用。但网络公司为了商业利益,在APP中植入广告,或者非法收集大学生的个人信息。
  有句话说“小孩和女人的钱最好赚”,按目前的形势,这个“最好赚”的群体可能还要加上学生。大部分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来自于父母,加上远离家乡,“山高皇帝远”,父母无法实时了解大学生的花费走向,这也就给了大学生们一定的金钱支配权。因为这一点,大学生们也就成为了商家眼中的一块“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一口,一旦咬住了,就是通向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因此,为了自己的利益,网络开发商以“智慧校园”为名义,开发出粗制滥造、滥竽充数的APP,并且肆无忌惮地进行商业植入。但是作为承受者的大学生们,能不打水吗?能不洗澡吗?能不上课吗?他们无力改变这个利益闭环,这些“不能”恐怕都会成为商家的“有恃无恐”。
  当手机被校园APP充斥的时候,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大部分校园APP的使用需要实名制注册,但是一些开发不善的APP 很可能无法保护个人隐私。这些信息一旦泄露,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笔者不禁要问,这还是理想中的“智慧校园”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家的“有恃无恐”似乎获得了部分高校的默许。当一个个APP打着“智慧校园”、“一键办理”的名头,实际上却是让大学生们“一定”要去下载,甚至和学分挂钩,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其中的无奈更是加倍的。
  要想改变这种被不良APP“围攻”的局面,笔者认为,首先,学校要先起到“第一道防御”的作用,通过网信部门或专业机构的严格筛查,对确需师生下载使用的校园APP进行安全审核,包括开发商的资质审查和使用过程的功能净化等,尽可能避免商业元素的干扰。其次,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对各个APP的功能进行整合,避免校园生活的每个环节被不同的 APP“分管”,同时,将部分APP的“强制性”转换为“自主权”,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能够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否使用,而不是“线上管理”的“一刀切”。
  对于研发者来说,遵守行业规范是基础和本心。笔者相信,一个功能强大、界面美观、使用顺畅的APP是可以在大学生中获得良好口碑的。当研发者们以开发高品质程序为目标,学生用着舒心,学校引进得放心,研发者也可以提升市场占有率,三全其美,或许能从源头上遏止校园APP“大乱炖”的乱象。而有关部门也应该适时地颁布一些关于规范管理校园APP的法律,让一些试图从该领域牟取不正当利益的想法“望而却步”,被扼杀在摇篮里。
  智能生活,智慧校园,应该为校园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而不是让智能变成一种负担,让智慧变成一种束缚。



(作者:全媒体中心文字记者团 学生记者 张安琪)

原文载于《福州大学报》第791期第3版(2020年8月27日编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