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校园观察:

李刚事件的戏谑与冷漠

发布日期: 2010-11-12    作者: 本站编辑    阅读:

10 16 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 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 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 刚!10 20 日,天涯杂谈上,网友“河大义工”的这篇帖子引 爆了网络。


  瞬间的公愤马上变成了戏谑,网络上铺天盖地地流行起了用“李刚”来造句,几乎所有的歇后语、文化名人、常用的古 文古诗都和李刚联系了起来,各种版本、各种文体,极尽人之 所能。更有甚者,写了一篇李刚赋,洋洋洒洒几百字。


  也几乎从李刚出名那天起,笔者几乎清楚地记得,身边的每个人每次提到“我爸是李刚”这句话时脸上的那丝微笑,引 用者脸上往往更是一种没法解释的得意,带着一种戏谑。笔者 实在是不理解这种幽默源自于何方。我很想问,有这么好笑吗?


  曾经读了一本颇为流行的中国人看美国的书,上面讲述了发生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那场举世震惊的枪击案后,悲 伤、愤怒、痛苦、震惊在美国校园中弥漫的场景。美国人悼念死 者时,把凶手也排在了其中,那个小小的墓碑震惊了全世界,甚至没有得到所有受害者家属的认可,但是,建造者的理由 是,凶手也是死者,也是受害者,受害于社会的冷漠和内心的 畸形。这个理由很不充分,却让人哑口无言。


  究竟杀人的凶手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是一个世界问题,有的国家选择死刑,有的国家选择宽容。的确,有很多的意 识形态的问题很难统一,可是有一点应该是一致的:面对死 亡,我们都应该是沉重的。为什么李刚事件中,我们却极少看到人们为那一死一伤的女孩而悲伤?为什么看不到论坛上造 的句子里对死者的任何关怀,而只剩下一种戏谑?北京师范大 学传播学教授张洪忠认为,“造句行动”看似幽默搞笑的背后,其实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对权力阶层的一种声讨。可是为什么 是这样的一种方式?为什么一场让人惋惜的车祸,人们纷纷把 目光几乎全部集中在了所谓的“官二代”、所谓的“权力”中?而那个死去的女孩就这么默默地死了,死的还不如一句“我爸是 李刚”有价值。那么那个活着的女孩子呢?我有的时候神经质 地把自己想象成幸存的那个女孩儿,想象成死去女孩儿的家属,打开百度百科,看到近300 余条充满戏谑的“精彩”造句, 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有很多年轻人不满现状,自称“愤青”,愤怒一切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愤怒一切权力的泛滥,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网络 上的戏谑言辞这些本来想伤害当权者的言语同样伤害了受害 者?为什么一场悲剧在很多人那里看起来变成了喜剧?网络上尽情地喧嚣与戏谑,现实中却沉默、没有行动。中国的“愤青” 绝对是世界上最多的,中国不敢承担责任的“愤青”也是世界 上最多的!他们很多人仅仅只是因为愤怒而愤怒,因为戏谑而戏谑,这样的“愤青”对于受害者来说不是更加冷漠吗?


  制造死亡的人是不值得原谅的,李刚的儿子李启铭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的凶手赵承熙都不值得原谅。可同样 是面对在发生在校园中的悲惨事件,中美校园的情绪却是如 此不同,美国人更多地关注了受害者本身,而相比之下,中国校园中的戏谑和嘲讽,虽然表达了人们对于权力横行的不满, 但对于受害者来说,是不是显得更加冷漠了呢?

 

(福州大学记者团徐天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