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校园观察: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拷问

发布日期: 2010-12-28    作者: 本站编辑    阅读: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失业的矛头开始转向了毕业大学生,高校教育产业化带来的阵痛在中国社会延烧不断,人们却束手无策。于是,企业和商家索性把后扩招时代的苦果一股脑全推到大学生身上,责难他们眼高手低,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只懂啃书本,对复杂的社会情况一无所知。于是,增强社会实践经验霎时间成为高校中比学业、学识和人格教育更加重要的能力,由商家雇佣的校园代理、兼职和由学校安排的实习一时成为学生中趋之若鹜的岗位。但是在这些看似光鲜的社会实践背后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对于外来商家入驻校园,学校的态度一向是很谨慎的,各个高校对于外来的商业活动都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但是鉴于校园的无限商机,他们想到了一个妙招,就是通过校园代理和兼职打入学生内部。于是,商家们盈利的愿望与大学生一心培养自己实践能力的想法就擦出了火花,达到了所谓的双赢。比如那些贴满校园的考公、考研、四六级、校园网的兼职广告……然而果真是双赢吗?举个例子:普通的传单工人30元一小时,每天工作4小时,而大学生只要50元一天,单此一项就节约100元不止。而学生呢?貌似赚到钱了,其实是贱卖了自己的劳动力,搞不好还耽误学习,而且一般商家所派遣的都非核心业务,派送传单或者贴海报真的能锻炼能力吗?


  以实习为名,其实是做着低薪甚至免费的打工,干着与自己学科或者身份不相符的工作。在这些社会实践中,我们看不到作为一名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他们只是被商家当作打入校园市场的青壮年劳动力罢了,并不比任何一个从劳动力市场中拉出来的人要强。大学生实习和实践经验的概念正在逐渐被扭曲,它已经不像我们原先的定位那样是为了了解民情,体验社会生活,而是成为商家谋取利用的一种工具。


  为了补齐大学生所谓社会实践的缺课,不仅学生们着急,高校也着急。之前就爆出重庆为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75万大学生再学工农兵,与农民同吃住1个月的事件。这让人不由得想到文革时期喧嚣一时的百万大学生上山下乡,读书的黄金时光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科研,而是只能日复一日做着繁重的农活。


  社会实践应该根源于加强职业技能,出发于学生自身定位和特征,遵循教育规律,满足国家与社会的要求。一个行政命令,出发点应当是以人为本,而不是强行补课以满足政绩数据。这个常识在同为人民的大学生身上同样适用。当然,作为未来合格公民的大学生自身首先应当着手改造自己的实践观念。


  不管是延长大学生军训期限、种树,还是到企业去实习,其实绝大部分的社会实践都缺乏一个有效的起点。大学四年里,拿出四个月做这些社会实践,其实并不长,但是真能带来学生从学校人社会人翻天覆地的变化吗?不然。真正的实践,应当是日积月累从头做起。


  首先是规划职业生涯,没有对未来职业和人生的清晰规划势必带来实践过程中的迷惘。而这些规划,包括职业规划背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很难单纯依靠行政强制或学生自我觉醒而提升。一个合格的社会人,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长期培养。而丰富的社会实践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了解,作为支撑合理规划的积淀,也不应当是靠大学的四个月的速成班,而应该从小抓起,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打破单一应试教育的束缚,把孩子们从校园解放出来,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日积月累地提高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认知能力和自我创新、创造力的提升,最终达到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均衡分布和配置。

 

(福州大学记者团 丁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