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专题新闻 » 两学一做 » 三个好 » 支部好案例 » 正文

支部好案例:

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者 ——记福州大学人居环境研究所党支部

发布日期: 2016-06-12    作者: 本站编辑    阅读:

在八闽大地上,有一支活跃在传统古建聚落的科研小分队,有一群踏遍海西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者,他们就是福州大学人居环境研究所团队。这个团队在党支部和党员的带领下,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改善中国人居环境,延续我国古建文脉,服务“美丽乡村”,倾力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抢救了一大批濒危的宝贵历史建筑。


小团队,大科研

“有我在,放心”,这是党员学科带头人、研究所所长张鹰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支部党员咬牙以搏,全身心投入到传承历史、弘扬文化,营造宜业宜居的环境工作中去。在废弃的小学教室里,他们一边讨论学术问题,一边不时地驱赶着蚊虫。深夜,他们席地而卧,数着天上的星星,伴着阵阵蛙声入睡。对他们来说,这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几年来,他们跑遍了莆田的60多个乡镇、南平的1600多个村庄、……。对于一个只有18人的团队,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支部强烈地意识到“事业要发展,就要有人,既要有觉悟,也要有才能”,在工作中坚持“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五年来,除了1名新进教师外,其他党员职称全部得到晋升,发展了1名博士副教授入党。党员在工作上不畏艰难,担起了研发重担,在他们的带领下,从“愈合理论”的形成,到“再生理念”的深入人心,大家的汗水获得丰硕的收获,短短数年,人居所承担了2项“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个国家自然基金,总经费2600多万元,完成了从承担子课题到主持全国性大课题的华丽转身。


肩大任,做贡献

古建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好古建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支部切实履行党建责任,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团队致力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古镇文脉的延续。他们秉着“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记忆”的理念,视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和延续历史文脉为己任,积极呼吁有关部门,强化地方建筑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他们坚持理论与实际、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带领师生积极投入到古城镇再生和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实践中去,从“武夷山五夫镇保护规划”到“建宁溪源上坪古村再生规划”,从“泰宁古城核心区保护规划”到“三明万寿岩古人类遗址周边区域综合规划”,从“永泰县中埔村古庄寨保护再生规划”到“宁德市古田县凤埔乡旧镇村美丽乡村规划”,完成了50余个古村镇聚落保护与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建立了武夷山城村、尤溪县桂峰村等10个传统古建村落保护改善示范点,抢救了“玉泉书斋”等一大批濒危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建筑,3名教授被泰宁等5个地方政府聘为城乡保护与建设顾问。人居环境研究所成员的辛勤工作,为地方的历史建筑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勤服务,育英才

“党员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好服务。”支部书记赵立珍如实说。她创新授课方式,运用“图式解析”、“感受生活”、“实践调研”、“分组辩论”等灵活多变的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各种生活及社会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使专业的人文精神渗透学生脑海中。在她的带领下,支部党员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或情感问题都纳入为学生服务的内容。张鹰教授常常在忙完工作之后,深夜给学生回复邮件,解答他们的专业困惑;樊海强老师常常顾不上吃饭,中午一点多钟还在为学生指导设计;……。老师们的温馨服务赢得了同学们“赵姐”、“鹰哥”、“费妈”、“彭彭”亲切称呼。在工作中,党支部通过开展“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党支部,结合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的“立项活动”,把创新性强的工作首先交给党员来完成。为了提升同学们的专业素养,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者,支部党员更是将本专业学生常常带在身边、口手相授,融入到历史建筑普查、特色街区保护、美丽乡村规划等课题研究中去。几年来,学生共获得20余项国内专业竞赛奖项,学生就业率连年100%。


强支部,促成长

支部就是一个温暖的家,这是每一个人居人的共同心声。支部通过加强党员之家的建设,凝聚了干事创业的力量。每位青年教师来校报道时,支部都会安排党员带着熟悉校园环境,并到相关部门办理入校手续,帮助他们及时转化身份意识,进入角色站好讲台。党员彭琳说“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却让我们感到浓浓的爱,深深打动我们的心。”事实上,人居所支部成立至今,党支部时时处处关心着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支部书记赵立珍更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珍姐”。在春节时,得知单身青年教师刘淑虎因为路途遥远而留在福州过年时,“珍姐”就组织在福州的支部党员去他家关心慰问他。刘老师说“支部就是一个温暖的家,让我在福州不孤单。”在这个“家”里,大家一起畅谈理想和未来,一起研究新技术、新问题。在支部的关心支持下,近年有4名党员先后去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

为了中国古建筑文脉,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居所的党员们一次次规划,一项项研究,一趟趟奔走,只要生命不止,他们的奉献就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