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轰鸣,人员忙碌,位于将乐经济开发区的三明市缘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生产线上,一根根原竹被切片后放进输送带,经过提取、浓缩、改性反应、喷雾干燥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摇身变成木质素产品。企业各项生产销售工作有序开展,眼下已完成竹纤维销售500吨,木质素订单100吨。
成功的背后,得益于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团队和三明市缘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将高校的“精”专利变成市场的“金”专利,实现了高校、企业共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当地产业升级。
校企合作谋发展
三明市缘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是福建省内唯一一家以竹资源作为原材料提取木质素的企业,2018年建成投产,两年后发展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秘密“武器”正是高效、功能化的木质素。
木质素是一种农林副产物,能从各种竹子及其下脚料甚至造纸企业排放的废水当中提取,属于天然可再生资源。提取木质素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它改变性能进而实现高值化利用。这道难题被来自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的团队攻克。
2003年春天,刘明华因为专业课题研究多次到南平、三明等地,他被闽北山区郁郁葱葱的竹林所吸引。竹子在很短时间内就能长出发达的根系,且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长期以来,闽北地区基于竹资源优势,竹制品等相关产业飞速发展,但这些产业生产过程中也面临着富含木质素废液的处理难题。刘明华敏锐地意识到有效实现木质素高值化利用的重要性,如果能破解这个难题,必能为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将乐县是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之一,有“中国毛竹之乡”美誉。林地面积293.71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45.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98%,这成为刘明华调研的重点。
“我们是搞应用研究的,要在应用中发现科研问题,再回到实验室来——理论要有实践来做铺垫才更有价值。”最终,刘明华选择与三明市缘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此期间,他带着团队着力开展竹木质素高质化新技术研发,通过边实验边走出门实践,边研究边与合作企业探讨生产工艺如何完善、成果如何实现产业化。
最终,刘明华团队转让了10件国家发明专利给企业,进行竹资源多途径高效循环综合利用。该项目已投产的生产线可实现6万吨的竹资源综合利用,生产6万吨纤维及5000吨木质素产品,产值约5000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效益
从高校的“精”专利变为市场的“金”专利,中间有一道颇具风险的坎——中试(中间性试验)阶段,要进行一系列技术的、生产的和市场的试验。
目前,中试基本都是从研发部门或团队中衍生出来,并且需要一定数量的工程师。这是“从产品到商品”的关键环节。打造一个中间桥梁,降低中试风险,促进企业需求与科研成果之间“无缝对接”,是刘明华和众多科学家的共同心愿。
2020年,三明市缘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与福州大学联合成立了“福州大学-缘福生物质资源化技术研究中心”,以木质素基功能材料技术研发为重点,承担了双方合作大部分的中试项目。而剩余的中试项目,如竹资源高质化利用项目的中试部分,则将在福州大学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展进行。
目前,三明市缘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已获福建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福建省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将继续抓好与刘明华团队的合作,并投入2000万元开展技改工作。下半年技改后,可实现15万吨竹资源综合利用,生产10万吨纤维产品及1.2万吨木质素,预计实现产值约1.3亿元。同时,规划投入6.8亿元的二期纸浆模塑生产线也将开工建设。
“科研在学校、中试孵化在科技平台,生产在企业,这将大大提升产学研融合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刘明华说,“相信未来我们的团队会有更多的成果在这里转化。”
人民日报客户端: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606349/648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