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那天是忌日。网上,纷纷在追思缅怀。情感真挚深沉。看了留言,有几种称谓,"吴校长""吴教务长""吴老师""吴老兄"等等。想了想,自己又是怎么叫的呢?几十年了,似乎只有一种,那就是,敏生……这么久了,一直这样叫。伴随称谓的,是记忆,历久弥新的记忆。

听闻敏生,似乎是在1962年。那时,他从平潭二中初中部考进平潭一中高中部。我正在平潭一中上初二。据说,有位吴敏生,人如其名,功课很好。滋生钦羡之感。年少时处于进取阶段,尤其崇尚卓越。后来,到了上高一,语文老师林能泰,正好先前教过敏生那一届;而班主任陈新老师,以往也曾担任敏生的班主任。机缘巧合,几种重叠,我与敏生彼此逐渐加深了印象,增进了友情。

敏生所在六五届毕业生,那年参加高考的成绩特别突出,录取率达到平潭一中当年最高点——50%。清华、北大,我们无数学子心目中的"宝塔尖",都登上了!我所熟悉的吴敏生上了清华,魏奕雄上了北大。大学毕业,敏生留校。其间,一直保持通信联系。信里,他常常敞开心扉,啥事都讲,包括最隐秘的个人情感波澜。

1978年后,我从老家调到福州,供职于文学期刊。从此,每每赴京出差,清华几乎成了"打卡地"。偶尔,由于时间太紧没空去,也会挂电话问候。只要没外出,敏生总会抽空到住地看。大多是在晚上,入冬了,北风呼号,沙尘迷蒙中,敏生推着自行车,转身招手,渐渐远去。这一幕,仿佛成了定格;那骑姿,那身影,挥之不去。有一阵,清华大学与福州大学结"对子",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密切协作。作为清华大学教务长,他理所当然地成了两校间的桥梁。每次回福州,他都会挂电话告知,我便邀约朋友看他。福大招待所紧邻西禅寺。我们总是聊得很开心,根本顾不上到近旁的西禅寺游玩,和好友欢聚,充满了乐趣。

敏生的工作岗位转换多次,后来回到家乡,担任福大校长。但我始终没法改口,依然叫他名字。我没把他与这个"长"、那个"长"联系在一起。聚谈时,仿佛时光倒流回到当年,还是那个平潭一中大操场,那个校学生会黑板报《东海潮》。他笑着说,记得我当年参加编《东海潮》,记得我跑百米、二百米的样子。当然,我更记得他的一手好字,特别是他出色的文笔。我们六七届高中毕业生,将六五届当作榜样,吴敏生、魏奕雄等"尖子"更是我们的标杆。

在清华,敏生已是不小的"官"了。我去过他的家。早期好些年,仍用着公共的厨房,公共的卫生间,住房出乎意料的逼仄,但他安之若素。直到他调回福州工作,官更大了,事更多了,但凡挂电话给他,即便再忙,他也从来没有半点怠慢,没有流露丝毫不快。此番"打道回府",家长里短,在所难免,他总是与人为善,尽量成人之美。

敏生一直是位大忙人。他到福大后,大展身手,为南方强校谋划蓝图,殚精竭虑。即便退休之后,他还有不少兼职工作,时不时地出差。常去的地方,其中一处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这所研究机构,秉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理念,倾注了他太多太多的心血!作为首任院长,他寄寓了非同寻常的希冀和情感。2019年金秋时节,我应邀参加一次文化交流活动,到了深圳南山区集悦城。站在模型沙盘前,突然看到不远处标示着"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顿时百感交集。盘桓许久,久久不忍离去。那里,敏生一手参与创建,近些年,他又来了多次,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大约三年前,一次小聚会,敏生侃侃而谈,感觉他对前沿科学问题的探究,非同一般。思维开阔,哲思丰盈。音容笑貌今犹在。他的人生,其长度或许有限,但其宽度和深度,却是显而易见的。


福建日报: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204/03/content_170089.html

新浪新闻客户端:https://wisesearch6.wisers.net/wevo/documentDetail/news:252f%5E202204030943576(S:491723975)?SAEnableGov=&from=search&index=36&style=all&total=57



上一篇:【海峡导报】“临终关怀”有温情 冷门职业不再冷

下一篇:【人民日报客户端】校企合作,“精”专利变身“金”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