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综合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热文排行

融媒中心讯/近日,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工程研究院在锂金属电池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相关成果以“Advanced Polymer Materials for Protecting Lithium Metal Anodes of Liquid-State and 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材料类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影响因子19.0,中科院一区)。

先进纤维素材料在稳定锂金属负极中的应用

金属锂具有超高的理论容量(3860 mAh g−1)和极低的氧化还原电位(−3.04 V vs. 标准氢电极),被认为是在高能可充电电池中替代石墨负极的终极负极材料。然而,由于锂金属负极的不稳定性和高反应性,相应的锂金属电池面临着安全性低、循环寿命短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大量研究表明,利用多尺度纤维素为基本材料构建电池的关键组件,是稳定锂金属负极的有效策略。

考虑到多尺度纤维素材料结构的差异性及表面基团的多样性,锂金属负极的稳定机制尚不清楚,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梳理是发展高性能纤维素基锂金属电池的基础和关键。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全面总结了多尺度纤维素材料(包括微米纤维素(MC)和纳米纤维素(NC))在锂金属电池各组件中稳定锂金属负极的最新进展。与此同时,对该领域的主要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材料学院23级博士生李政蒿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工程研究院为第一单位。论文得到福州大学郑云教授、颜蔚教授、张久俊院士的共同指导,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22250710676)、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Z230002)、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流学科培优项目的资助。

DOI: 10.1002/adfm.202404427.

上一篇:福建老年报社来校开展调研交流

下一篇:赓续五四荣光,彰显青春风采——福州大学2024年“五四”火炬接力赛成功举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