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综合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热文排行

融媒中心讯/当5G直播打破赛场边界、AI技术重构体育叙事、短视频掀起全民健身热潮,融媒体时代的浪潮正将体育精神推向更广阔的育人场域。体育,不再只是竞技场上的胜负角逐,更成为一扇连接青年心灵的思想之窗;融媒体传播亦非单纯的技术工具,而是激活体育育人潜能的文化纽带。在“大思政课”建设的版图中,“融媒创新”与“以体育人”的深度融合,既是对“如何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的时代回应,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命题的破局探索。

3月23日上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视台、福建省教育厅和微博联合主办,福州大学承办的“融媒创新,以体育人”高校思政创新发展主题活动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举行。活动旨在探索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形式,以体育精神为载体,培育时代新人。活动为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的系列活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白岩松主持。

高校观点:通过体育育人 点燃校园活力

会上,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国龙、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理、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锐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赵忠秀结合本校体育教学经验进行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分享。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国龙以“以体育人 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福大探索”为题,阐述了福州大学积极构建多元融合的体育课程体系,打造智慧化、生态化的体育教育空间,并以体育精神点燃校园体育教育活力,以赛促练提升体育教育水平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有体育,更福大”,福州大学将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坚持携手共进、守正创新,推动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绘就2035年教育强国蓝图的体育华章。

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理以“着力提升大思政引领力,推进‘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为题,介绍了厦门大学重视体育教学的历史传统,并从“引领式”育人根基、“沉浸式”育人场景、“协同式”育人矩阵和“可持续”育人生态四个维度,分享了厦门大学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在“以体育人”方面的生动实践。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锐铧则以“新时代体育大学的责任与使命”为主题展开讨论。她指出,体育不仅是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承载着“强体明德,铸魂育人”的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大学应构建从实践到认知、再到价值内化的完整育人体系,让体育成为培养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张锐铧副书记呼吁体育工作者应以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赵忠秀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分享了学校在构建立德树人新生态方面的探索。他强调,思政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高校要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工作,以“大思政课”构筑人才培养新格局,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栋梁之才。

体育冠军说:竞技场即是人生赛场

在“网络视听创作与传播赋能体育大思政课建设”圆桌沙龙环节,举重运动员、巴黎奥运冠军李雯雯,体操奥运冠军陈一冰、冰壶世界冠军王冰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岳松、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曾兴、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波等六位嘉宾在台上落座。灯光聚焦处,一场关于体育、教育与时代精神的深度碰撞徐徐展开。

白岩松老师问及运动员如何面对压力时,李雯雯提到,她会找教练帮忙一起排解压力,但更重要的是顺其自然,把过程的每一步都走好,“开心是过一天,不开心也是过一天”,胜利其实是做好每一天的积累。在社交平台,李雯雯积极与大学生互动,展现“运动员的另一面”,她希望在训练之余培养自己的兴趣点,比如在网上分享自己每天的生活、拍拍古装造型照等,来缓解平时训练的压力,“在日复一日中寻找意义”。

关于“以体育人”,目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陈一冰表示:“我的关键词是‘获得’,获得坚持和勇气。坚持是不断地去重复,去面对困难,然后接受挑战。人生的管理,在于制定目标、分解目标和执行目标的重复,因此坚持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我也希望通过体育教学,教会学生们将勇气带到生活中,大胆地提问,敢于提出质疑,并且始终拥有敢于向权威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们从胆怯和畏难到愿意尝试、敢于挑战的蜕变,是我作为体育老师的最大收获。”

王冰玉从冰壶作为团队运动的视角提出“问题无解?实为心解”的辩证思考,“在冰壶里没有‘此题无解’这一说。”她认为,办法永远比困难多,而在冰壶这项可控变量极少的高水平运动博弈中,唯一可控的因素是运动员自己的内心,所以要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逐步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并在学习积累中找到兴趣点、摸清未来方向,这个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也永远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我们的团队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力量和底气——队员们真的就像五根手指头,不是一样的粗细也不是一样的长短,但握到一起时就能成为拳头。我们各有所长,当我们握起拳头时,就能跟世界上最优秀的队伍进行抗衡。”面对此番发言,白岩松老师表示:“冰玉的这番话,让我想起老子在道德经里的一句话——胜人者有利,自胜者强。我们在体育赛场战胜对手是很有利,但是最终能战胜自己的,才是强。”

三位冠军的分享殊途同归,也让在场师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竞技的魅力。体育不仅是竞技场上的胜负,更是塑造积极心态、系统性思维与集体共力的生命课堂,这为新时代“大思政课”注入了鲜活的体育精神内涵。

学者热议:大思政课需构建新时代体育育人坐标系

“拆解压力启行动,深耕思政以体育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岳松教授表示,面对压力和焦虑,首先要分析它们从哪来。调整焦虑的关键在于拆解的过程。他鼓励大学生们先行动,细化目标,而教师们则应当将生动的体育精神不断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天边的故事不如身边的故事,小众的案例不如有大众传播基础的案例,平铺直叙的案例不如有起伏的、有转折的案例,表面的案例不如说有点深度的案例。”岳松教授强调,要建立可亲、可信、可感、可为的思政课内容,以反馈助力兴趣培养,深耕思政,以体育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传播系系主任曾兴倡导“体育融生活,身心共对话”。她从体育传播视角,提出“体育生活化”的思政课程宣传教育途经,以传媒大学师生在课余时间练习广场舞为例,提倡年轻人要从虚拟的世界交往回到真实的社会交往。“在人工智能时代,体育运动是任何AI都不能替代的”,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除了在社交平台、在现实生活中要有思想上交流,还要有身体上的自我对话。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波提出“溯史融媒传薪火,AI赋能聚体魂”的议题。陈波老师以北京大学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体育育人故事为例,主张各高校应以融媒体的传播方式把本校最具有体育精神的历史传统和当下大学生最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把体育精神和同学们的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易于传播的科普体育文化产品,利用人工智能的资源整合能力,发挥出高校最具特色的体育思政育人效果。

20250323融媒创新 以体育人——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高校思政创新发展主题活动在福州大学举办-5.JPG

圆桌沙龙现场 主办方供图

技术浪潮奔涌向前,体育育人始终以人文精神为锚点。当融媒与体育碰撞,那些关于拼搏、团结与超越的故事,将在创新传播中激荡出更深的共鸣——因为最好的教育,永远生长在时代的脉搏里。本次“融媒创新,以体育人”高校思政创新发展主题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在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将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文/融媒体中心记者团 许如阳 秦香 张秋娟 欧阳逸菲 刘瑀晗)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李纾教授做客第683期嘉锡讲坛 分享心理学助推策略在婚育与债务领域的创新应用

下一篇:福州大学举行“一站式”学生社区2025年文明示范楼宇创建申报交流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