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美育对工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科技月为实践案例,探讨美育浸润在工科研究生科技活动中的价值意蕴、现存问题及实施路径,为培养兼具技术实力和人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面育人理念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导向。在工科教育领域,传统的“技术至上”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创新精神的培养。2023 年 12 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发布后,美育逐步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考核内容,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 2005 年起举办的研究生科技月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融合科技创新与美育教育的平台。

一、工科研究生科技活动中美育浸润的价值意蕴

(一)促进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美育在工科研究生科技活动中的浸润,能够显著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美育通过培养研究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使其在科技创作中更加注重细节与美感,从而推动技术创新与美学设计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使科技作品更加美观和实用,还能够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使其在科技领域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通过美育的浸润,研究生能够在科技活动中发现美、创造美,进而推动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驱动工科院校内涵式教育的发展

美育为工科院校内涵式教育注入人文关怀与艺术思维,推动其从技术导向向科技与人文融合转型。它能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技术方案更具审美价值,让学生在科技探索中理解结构美、功能美与创新美。通过科技竞赛、学术论坛和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美育引导学生超越纯技术导向,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兼顾审美价值与社会需求,从而推动工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三)助力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美育能够拓宽研究生的思维边界,使其在解决科技问题时注重形式美、结构美与功能美的统一,从而探索更具创造性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科技活动中融入美育,研究生可以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跨学科协同能力,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最终推动科技创新的深度发展,助力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美育的深度融入,使科技活动不仅成为技术突破的舞台,更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审美素养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载体。

二、工科研究生科技活动中美育浸润的问题剖析

(一)强调技术导向,美育融入不足

工科研究生科技活动以学术成果为核心目标,强调专业技能和理论应用。这种技术导向的培养模式虽能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但在审美素养、创新思维和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短板,导致科技成果在人机交互、产品美学和用户体验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因此,如何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融入美学思维,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工科研究生科技活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缺乏实践平台,美育资源不足

当前,工科研究生科技活动在实践平台建设与美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有的工科院校在美育方面投入较少,导致缺乏专业的美育师资和设施条件。这使得研究生在科技活动中难以获得充分的美育浸润和支持,进而影响其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例如,跨学科的实践资源和创新设计赛事等活动平台较少,缺乏能够充分结合学科特色与美育需求的载体。

(三)评价体系薄弱,美育动力不足

工科研究生科技活动中美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工科院校在评价科技作品时,过于注重对其技术指标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其艺术性和人文价值的评价。这导致工科研究生在科技活动中往往只关注技术实现,而忽视了对美的追求和创造。部分学生认为美育与技术能力的提升没有直接关联,因而参与动力不足,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科技月美育浸润实践案例

研究生科技月是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研究生品牌工作,自 2005 年起一直坚持至今。20 年来,该活动形成了“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导师参与,企业助力”的科技品牌特色。在科技月活动中,学院组织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活动、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科研论坛等一系列丰富的学术活动,涵盖演讲、PPT 比赛、仿真、现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一)以美启智:以学术交流为纽带,营造科学蕴美学术氛围

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是工科研究生知识分享和创新合作的载体,也是其感受科学美与思维美的桥梁。学术沙龙通过跨学科专题研讨的方式,帮助学生在不同研究视角的碰撞中发现科学之美;教授系列学术报告不仅展示了前沿科技成果,还剖析了科学探索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使学生理解了科技创新的艺术性。依托科技月活动中的这些平台,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悟科学研究的逻辑美、结构美与创造美,探索科学美与思维美的共通性。

(二)以美化人:以诚信教育为抓手,弘扬内在品德之美

诚信是科研的基石,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月活动中,通过学术诚信签名墙活动、学术诚信警示案例等形式,将诚信教育融入美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学术规范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道德素养。学术诚信签名墙以集体承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树立诚信治学的典范;学术诚信警示案例则通过典型案例剖析,让学生在反思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中,深刻体悟诚信的价值,感受道德之美。

(三)以美促创:以科技品牌为载体,彰显科技文化融合之美

在科技月整体活动品牌化的建设中,将美育的价值观贯穿始终。例如,在研究生仿真大赛、学术诚信签名墙活动,以及学术榜样推展中,成果以学术论文、海报签名墙、研究生风采展等形式展现,在展示科研成果的同时,注重形式美与视觉美的结合;在“科华杯”系列活动的宣传与总结中,通过设计精美的作品与宣传材料,传递科技月背后的美学理念,使活动本身成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

四、科技月平台下工科研究生美育浸润的路径分析

(一)搭建美育导向的育人框架

工科院校需突破传统“技术至上”的思维定式,将美育作为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要求。具体而言,可在培养方案中增设“美育素养模块”,明确课程、科研活动及实践环节的美育学分占比(建议不低于总学分的 10%)。例如,可将“科技美学”“设计思维”等课程纳入选修课体系,并要求研究生在科技月活动中至少完成一项美育实践(如参与跨学科设计竞赛或艺术创作项目等),逐步形成“技术 + 审美”双轨并行的教育模式。

(二)构建美育浸润的资源矩阵

美育浸润的深入推进离不开丰富的资源支持与实践平台。首先,工科院校应鼓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工科背景下的美育课程与实践项目。其次,工科院校可借助数字技术,构建线上美育资源平台,涵盖美学理论、科技艺术案例、交互式学习等内容,使研究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美育熏陶。最后,工科院校应通过实施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美育活动的积极性,可设立“美学创新奖学金”,以表彰在科技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三)完善美育浸润的评价机制

美育浸润的效果评估需建立科学化的考核体系,以确保美育价值的可衡量性与可持续性。在科技竞赛评价中,应将“美学创新”纳入评价体系,并明确其权重。评价标准可细化为功能性美学(作品是否通过形态、色彩等设计提升用户体验)、文化表达(作品是否体现地域文化、环保理念等社会价值),以及设计思维(作品是否突破传统范式)等。通过科学化的评价机制,形成良性互动,促进美育浸润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美育成果的市场转化

美育浸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审美素养的高层次人才,而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校企可联合建设实体或虚拟孵化平台,支持学生创业团队将美学设计转化为商业产品。孵化基地可提供资金扶持、资源对接与知识产权服务,协助学生申请外观专利与设计版权等。

总结

本文围绕工科研究生科技活动中美育浸润的价值与问题展开探讨。本文以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科技月为案例,总结出“以美启智、以美化人、以美促创”的实践模式,并从搭建育人框架、构建资源矩阵、完善评价机制及推动美育成果市场转化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路径。总体而言,将科技活动系统融入美育不仅能促进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还能推动工科院校内涵式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兼具技术实力和人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对跨学科融合与实践模式创新的探索,以期实现科技活动与美育教育的协同共进。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新华网:https://xszg-pc.app.xinhuanet.com/work/origin/1902993094700335105?type=original_cn

上一篇:【福州晚报、东南网、海峡网】有了DeepSeek 福州如何发展AI自主生态

下一篇:【福建日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64次学科论坛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