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扎根福州多年,福州大学为闽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5年5月12日,福州市与福州大学签订共建协议。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祝贺。市校共建协议的签订,标志双方的友谊与合作进入更为密切的新阶段。之后,双方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推动福州地区的“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促进福州市和福州大学的振兴与发展。

市校共建以来,福州大学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践行“城校双向奔赴同发展”的精神,在加强引领区域产业发展、技术转型升级的同时,提升社会贡献度。

“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得到了福州市委、市政府和福州人民的鼎力支持。”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国龙说。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福州大学各项事业开启新篇章,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加快推进。

面向未来,福州大学牢记嘱托,努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全面对标“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的重要要求,既聚焦科技前沿,又布局区域重点急需领域,全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汇。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勇当落实强省会战略排头兵先锋队。

20250512.jpg

福州大学新基石科学实验室揭牌(校方供图)

做实“广深温”合作新工程

校地协同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是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优选模式。2024年,福州市和福州大学开展第四轮战略合作签约,聚焦地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企业难题等,启动新一轮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地合作工程,构建城校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新局面。

将“福大元素”充分融入强省会战略各项任务的实施当中,福州大学启动服务强省会战略行动计划,围绕“转化”“人才”“创新”三大高地,用最快的速度、最优的质量把“共建意向”转变为“现实情况”。

在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福州大学通过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提出“1+3”学科建设路径,有效地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加强学科对接力度,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等领域布局学科建设。学校学科专业对福州市海上福州、数字福州、新型材料、海港空港、闽都文化等国际品牌的覆盖率达到100%。

在高水平学术人才汇聚方面,福州大学实施“领军人才集聚计划”,新增引育国家级人才22人次。实施“优秀青年储备计划”,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以上高层次人才219人。截至目前,学校有国家级人才146人次、省级人才1038人次。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落实面向福州生源单列招生代码,2024年按计划完成招生录取工作,共录取本科新生80人,福州大学当年录取福州地区生源本一批918人、研究生1079人;加强在榕就业引导,与市人社局携手组织“好年华 聚福州”福州大学2024届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本硕博毕业生留榕率(含升学)达31.92%,超过既定30%目标,为服务福州经济建设作出“福大贡献”。

作为福建省属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4年5月29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福州大学成立医学院,并将福建省立医院(含福建省急救中心)成建制划转至福州大学,新增生物与医药、生物医学工程2个医学相关博士学位点,2025年获批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在全国1588家参评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中,以优异成绩荣获“A+”评级,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积极推动医工交叉研究,首次在医学顶刊《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糖尿病环境危险因素识别及防控策略建立”项目入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福建省属高校的首次获批。

在加强两岸融合方面,福州大学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福州大学与台湾多所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比如,福州大学与台湾宜兰大学等开展了“本科2+2,双授学位”合作办学,打破了常规零星个体交流模式,探索了规模化、系统化、成建制深化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的新渠道。此外,还开展“移地教学”等,为两岸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

20250512.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右)带领科研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膜分离技术进行水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校方供图)

打造“福大版”新质生产力

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高校首先要明确科研目标和方向,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高校科技资源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未来方向紧密结合。福州大学充分发挥“顶天立地”科研体系,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科研团队优势特色,合理布局创新版图。

一流的大学,是服务国家建设重任、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大舞台。2024年,福州大学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分别为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核生化防护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氟氮化工新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实验室研发成果“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垃圾渗滤液与飞灰协同处置及资源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年产100万m²水务专用碳化硅膜及过滤装备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已落地应用,助力福州环境保护和产业绿色发展。

直击“卡脖子”问题,近5年来福州大学解锁更多的“从0到1”:创造研发了“柔性高分辨X射线成像技术研究”,成功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成功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碳化硅陶瓷膜及其应用”项目斩获第二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糖尿病环境危险因素识别及防控策略建立”项目入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产出“超净高纯湿电子化学品制备关键技术”等多个自主科技创新成果,发挥创新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为应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学校还积极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2024年3月11日,福州大学未来膜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成立。福建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同意将福州大学未来膜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未来技术学院进行建设。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强化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以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数据,是记录,是见证,更是激励。2024年,福州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参与完成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4年新增生物医学工程等8个博士点,获批数量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三,提升了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20250512.jpg

2024年10月26日,福州大学K-night赛车队问鼎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冠军(校方供图)

探索“多圈层”转化新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服务强省会战略,福州大学如何作为?近年来,福州大学不断强化科技资源对福州经济发展的辐射引领力,坚持特色发展,有组织的科研和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并驾齐驱,更高标准、更多圈层提升市校科技成果合作。

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校地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对接—产业化应用”科技成果转化链,探索建设“一院一行N企”“一院一厅局”“一地一精品”等科转模式,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厅校、校企合作“朋友圈”。同时,学校还形成教育教学、人事制度、科技体制、成果转化机制全链条政策体系。省委人才办等四部门印发《关于支持福州大学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的若干措施》将福州大学作为全省唯一试点高校重点支持。

立足地方产业做科研,从源头解决转化问题。2024年12月20日,福州大学新能源与材料产业研究院、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创新产业研究院、双碳技术创新产业研究院、智慧医疗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电子化学品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揭牌落地,标志着福州市与福州大学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其中,新能源与材料产业研究院是面向国家“双碳”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驱动能源绿色转型为核心使命的高端研发平台;双碳技术创新产业研究院围绕“双碳”战略目标,结合福州环境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专注于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科研平台和高效的减污降碳技术转化平台;电子化学品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面向福州市电子工业的发展需求,致力于突破电子化学品“卡脖子”技术,助力福州打造电子化学品产业集群,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可控发展;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创新产业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自“十三五”以来,新增各类科技项目100余项,产出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合作企业,累计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支撑带动经济产值上百亿元,有力促进了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智慧医疗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是福州市重点打造的医工交叉创新平台,目前已完成多项技术转化,服务多家企业和医疗机构,预计五年内带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新增产值15亿元,推动福州成为全国智慧医疗技术创新高地。

构建“技术研发在福大、成果转化在企业、产业集群在地方”的产学研合作新范式。福州大学积极做强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字头平台,强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成立省内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和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实施“服务八闽工程”,助力区域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以科技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表示,当前,福大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的“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的要求,奋勇争先,聚焦福州市支柱产业,共建五大产业研究院,打造“福大版”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市校融通,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0512.jpg

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的福州大学“‘碳’索未来团队”在实验室讨论方案(校方供图)

20250512.jpg

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俯瞰图本报记者 林双伟摄


福州日报:https://mag.fznews.com.cn/fzrb/2025/20250512/20250512_003/20250512_003_1.htm

福州新闻网:https://news.fznews.com.cn/fzxw/20250512/0H8X86t9m1.shtml

掌上福州:https://share.fznews.com.cn/pub/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329/553276.html


上一篇:【中国新闻发布、学习强国】吴明红院士:教育强国,福大何为?

下一篇:【新华社】半月谈丨剩菜盲盒开出绿色新“食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