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多举措推进志愿服务育人工作

福州大学“小茉莉”志愿者参加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一是体系化建构管理机制。学校以外国语学院为试点,制定岗位标准与考核细则,采取“培训-认证-服务-考核”全链条管理;成立外语类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推行“专业教师+团干部”双导师制,推动6门课程与志愿服务项目融合,动态优化28个项目,形成5项制度成果。二是课程化深耕特色教学。打造《跨文化话语与中国形象》等必修课,嵌入“非遗外译”“红色文化传播”实践模块;开发《跨文化传播实践》等通识课,组织学生为企业编制多语种传播方案;开设琴南讲坛,邀请前沿学者、外事专家开展培训课,构建“外语+”特色课程矩阵。三是品牌化运营实践育人。推动志愿服务进社区,组织学生参与博物馆解说、乡村青少年宫共建等30余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世界遗产大会、数字中国峰会等大型活动37场,累计参与学生3640人次,服务时长12630小时。四是项目化拓展多方资源。与福建博物院等场馆共建3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开展讲解43场;依托科研平台建立3个国家级竞赛基地,联合企业打造服务国际会议的翻译实训基地;与社区合作开展科普宣传、线上支教等活动,惠及偏远地区学生300余人。
(节选)
福建教育微言:https://mp.weixin.qq.com/s/x7THD8EuG1gmk6AKIyn5jA
海博TV:https://www.fjtv.net/haibo4/haibo4-api/rhhdefault/2025/07/6784209.html?_t=175213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