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构建起“党建引领、体系培育、榜样示范”三位一体的双创教育生态体系,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党建引领:筑牢双创工作根基
围绕主线,构建融合赋能体系。学院党委围绕立德树人主线,创新搭建“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平台,实现党建引领与专业育人的深度融合。重点打造卢嘉锡教育馆国家级育人品牌,该馆先后获评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首批成员单位福建省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成员单位。组建本硕博贯通的讲解队伍,累计接待社会各界人士超7500人次,志愿服务时长突破3000小时,成为福建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标杆项目。

示范引领,激发创新攻坚活力。强化创新创业党支部建设,支部党员团队深耕国家战略领域,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支部书记刘梦丽团队实现磁光晶体材料国产化突破;党员教师陈秋水攻克低辐射柔性X射线成像技术,相关成果入选“2021年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荣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支部创新开展“创业导师团”计划,累计举办“创业论坛”“智慧创业青年说”等培训活动300余场,组织经验分享会50场、专题座谈会15场,指导培育创新创业团队50余支,培养优秀人才430余名。该支部2024年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刘梦丽获评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体系培育:构建全链条孵化生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嘉锡化学拔尖人才计划”,选拔优秀本科生组建创新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导师科研项目。试点“班主任+班导师”双轨管理模式,探索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式培养机制,形成“科研训练-学术创新-创业实践”的递进式培养体系。

精准挖掘创新项目。建立“党政引领、师生联动”的项目挖掘机制,聚焦国家“卡脖子”技术领域,深入行业一线调研痛点难点问题。通过实验室走访、学术竞赛筛选、科技节路演等多元渠道,构建创新创业项目“育苗池”,形成每年挖掘优质项目超10项的常态化机制。
多维赋能项目孵化。打造“博思论坛”“国奖达人面对面”等学术品牌活动,搭建“项目培育-市场对接-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平台。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创业门诊”50余期,对接企业资源30余家,推动《码见真章》等项目实现产业化落地。其中,陈李云团队研发的光动力植物杀菌剂“光植安1号”,已在全国11个柑橘主产区应用,助力常口村打造“清雨橙”等特色品牌,相关成果获CCTV《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推动学科优势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建立“实验室—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三位一体科研转化模式。鼓励师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近三年累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金额超4312万元,形成“科研创新-产业应用-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
榜样示范:打造双创特色名片
典型培树有例有力。构建“挖掘—培育—宣传—引领”的榜样孵化机制,形成螺旋上升的示范教育模式。《磁晶科技》项目创始人刘梦丽荣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光至橘安》项目负责人陈李云获评“返家乡”全国优秀个人;《碳索未来》项目负责人王伟浩获评“福州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
朋辈教育有声有色。创新开展“嘉锡青年说”“师兄师姐有‘化’说”系列活动,邀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刘宇娟等优秀学长组成“成长导师团”,通过经验分享会、项目路演等形式,年均开展交流活动20余场。建立“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机制,形成“学术有标杆、创业有榜样”的育人氛围,近三年学生获创新创业竞赛国赛2特4金7银5铜,省赛1特17金5银6铜。

未来,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将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实践转化”的育人体系,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高校思政网:https://www.sizhengwang.cn/a/gzdt_yx/250714/21922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