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住校时代的读者都会有感触,吃水果想换点花样却很难办到,一个人哪里吃得完那么多水果呢。现在的大学生们可幸福多了,最近福州几所高校的学生来了个微营销的创新,利用微信卖起水果,生意还做得风生水起。福建农林大学的林烨用微信卖水果近1年,特色是水果拼盘,最高纪录月收入超3万元,还在校内开起了实体小店。福州大学和福建工程学院的六名工科男的水果“微店”,更可以实现直接在微信上选品种定数量,上线1个多月,订阅量近3000。
A 农林大学学子推出水果拼盘月入三万
一年前,在考虑创业方案时,林烨首先想到了卖水果。
林烨是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机械专业一名大二的学生,他是闽侯人,家离南通的水果批发市场很近,有货源优势。
前期创业时,进货、销售、送货林烨全都一人包办,“独来独往”太累,租店成本又太高,林烨决定将他的“创业基地”放在微信上。
说起自己的水果拼盘,林烨十分得意,他考虑到如今的学生、白领都贪方便,洗好切好马上就能吃的水果一定很受他们欢迎。特别是学生们想吃多种水果,但一个人买太多又吃不完,品种丰富的水果拼盘刚好可以让他们“这也吃那也吃”。
果不其然,这个水果拼盘成了他们最畅销的产品。如今有5个小伙伴加入到了他的水果微营销中,大家分工完成进货、销售、摆盘、送货各种工作。这学期他们还投资了7万元在校内开起了实体小店,买了辆面包车用来进货和送货。生意好时,一天就能收入1000多元,最高纪录月营业额3万多元。
别看现在生意好了起来,创业过程中林烨也遇到过不少坎坷。水果虽然好卖,但容易变质,卖不出去的水果就堆积成了风险。“刚开始用微信卖水果时,我一天才进一次货,却依然接不到订单,进的水果卖不出去,全都亏了”。
后来,他改变了销售策略,增加了一周一送的方案,如果同学们愿意提前一周下订单,就可以享受9折优惠,这才慢慢好转。
说起进货,林烨还记得曾经的一次不愉快经历。“刚开始进货时和商家并不熟,也不懂水果,进来的10箱香蕉,竟然有1箱是以次充好。水果利润薄,这么一来,其他9箱也都没什么可赚的了。”
自卖自夸:我们是接到订单才开始装盒,品种任意搭配,比小卖部或超市的盒装水果更新鲜,品种更丰富。而且买家看到货不满意可以不买哟。
B 6个工科男量身打造网购专页
来自福州大学和福建工程学院的六名“工科男”,也在水果微营销的世界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与林烨相比,他们请专业的外包公司为自己的“微店”量身打造了购买水果的网页,每日一次的温馨“微信推送”,保持微信平台活跃度,实时推送“每日新品”“今日动态”等。大学城内的同学可以直接登录页面,选择水果的品种、数量等,在线下单,然后坐等新鲜水果送上门来。
来自福大的负责人、11级土木学院的蔡宇峰介绍说,之所以会选择水果创业,是因为水果是快销品,它虽然不像手机等电子设备那么赚钱,但是很容易积累人气。“水果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薄利多销,市场还是很好的。”
现在他们的微店下设采购部、餐管部、财务部、市场部、配送部和宣传部六个部门,在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内,还拥有自己的水果管理仓库。
他们的在线下单销售方式反响如何呢?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张同学称,有一天他正在图书馆自习,看到微信宣传后,20时下单订购砂糖橘。22时,配送人员就将新鲜的水果送到了宿舍。“还不错,很方便。”
蔡宇峰说,他们是在2月底开始筹备这一个创业项目的,虽然上线时间不长,但微信订阅量已经达到了2800多个。每天的订单量也可以达到200-300元。未来他们还希望将这种微营销模式做成品牌,当做事业来长期经营。
自卖自夸:我们的微信购买水果网页很便捷,在看不到实物的情况下,让消费者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这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确定感。
本报记者陈楠通讯员俞婧斯敏(图由受访者提供)
业内分析
微博营销蹿红不久 微信营销就后来居上
专家:别让微营销“来得快去得快”
据媒体报道,其实在去年暑期开学档,北京邮电大学的大学生们就已经开始尝试微信卖水果,而且生意不错。
不仅是大学生善于利用微信作为营销平台,现在几乎没哪家企业好意思说自己不会做微营销。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陈章旺分析说,微信营销的悄然成宠,首先是建立在微信平台的快速走红,因为使用的人越来越多,才给了微信营销发展的机会。微信朋友圈相对其他社交平台更加私密,朋友间或多或少会有相同的特点,物以类聚的朋友圈给微信营销提供了浑然天成的初步客户分类。
但是,陈章旺也提醒,“微时代”下,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发展的步伐都太快了。从微博营销的短期蹿红到如今微信营销的快速上升,所隔时间并不是太长,这让微信营销也可能面临“来得快去得快”的尴尬境地。
“一些‘微营销’者太过功利性的营销方式,使得微信过于商业化,用户会逐渐退出。”他建议,营销者首先要与客户在微信上建立信任,再逐步进行营销。例如,多发送一些温馨提示或故事性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广告。
对于大学生的水果微营销,陈章旺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问题所在,这种送货上门的营销方式始终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今只是局限在校内尚可应对,若想将受众面扩大,还是需要解决好物流的问题,尤其是像水果这种“保鲜期”较短的货品。
本报记者陈楠
东南快报:http://digi.dnkb.com.cn/dnkb/html/2014-04/04/content_313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