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0月15日电(记者 邓倩倩)福州马尾,东海之滨。历史上世界各国的海船纷至沓来,看到马尾港的罗星塔便知到了中国。如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相聚马尾,在日前举办的世界海洋文明交流互鉴论坛上,共话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与未来。
福州曾以茶港驰名中外。以马尾罗星塔为比赛起点、终点在伦敦或纽约等地的船坞,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的“运茶比赛”至今为海内外熟知。
1871年抵达福州参与运茶比赛的英国快速机帆船“卡蒂萨克号”,如今停泊在英国格林威治码头,已接待逾170万名游客。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卡蒂萨克馆馆长露易斯·马可法莱恩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对卡蒂萨克号的研究成果。根据船舶日志、报纸、外交部通信等材料,她还原了卡蒂萨克号到访福州的过程。她认为,从福州出发的运茶比赛也成为英国运茶快船发展进入高潮的标志性事件。
“德化的白、武夷的绿,南下东南亚,北上恰克图,远销世界各地。”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王煜说,“海丝”遗珍因此打上了许多福建印记,源自福建的妈祖信仰,已经广布海内外,至今香火旺盛;从厦门港出发的“泰兴号”古船,以及众多的海底沉船,依然像时间胶囊一般,等待着探寻和发掘。
随舟所至,华人足迹遍布全球。“中国东南沿海的先民早在16世纪以前,就已有组织地下南洋,形成‘海丝’沿线的各地华人聚落。他们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集体认同,并将信俗生态带到当地。”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说。
“海丝”沿线的文明互鉴比比皆是,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交流往来便是其一。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赖正维在论坛上回溯了这段历史:通过琉球使团、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中国册封使团等人员密切往来,福建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及商品、文化源源不断传入琉球,极大促进了琉球海外交通和中介贸易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福建造船工艺的提高及商品经济的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串联起的国度和地域,至今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日本,有与福建同名的黄檗山、万福寺,以“黄檗”为名的事物40多种。其源头正是1654年福清黄檗山万福禅寺隐元禅师从福建东渡长崎,在日本开创黄檗宗,其影响跨越四个世纪。
本次世界海洋文明交流互鉴论坛是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分论坛之一,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于10月12日至15日在福州市举行,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主办,福州大学与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承办。论坛期间,以“潮起东南 海歌闽声”为主题的福建海洋文化展也在中国船政文化城拉开帷幕。
新华网:http://www.fj.xinhuanet.com/20231015/7aa4982230eb49a69384863289ab166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