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的复杂状况,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
“各行各业的企业有各自不同的人才要求,除非类似定向委培等方式,不然很难实现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高度契合。企业可为在校生多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方式,增进互相了解、提升学生技能与企业的契合度。”福建富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人资经理周剑平表示。
为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促进校企融合,增强就业竞争力,记者了解到,省内各高校纷纷在行动。福建师范大学引导二级学院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水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福州大学的“紫金模式”、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在深入探索中。
福州大学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采用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培养学生。结合未来就业的实际情况,把企业工作现场列为学生毕业实习地点,把企业正在实施的生产项目定为毕业设计论文,使毕业生提早熟悉工作区的基础地质背景与矿床类型、形成机制与成矿规律、开拓类型与选矿特色技术,快速进入工作角色,缩短人才培养期。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对接和人才精准培养,完善机制、多元协同精准发力,帮助大学生精准规划,才能保证大学生精准就业。”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中斌认为,高校需要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将就业大数据全面精准地反馈至招生、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就业等各环节,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专业及课程设置动态调整,构建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就业一体化的精准就业体系。
(节选)
福建日报: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03/22/content_35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