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恢复高考后,他成为78年首批考进福州大学的大学生,82年作为硕士生师从前中科院院长、国内化学泰斗卢嘉锡教授;1990年,他远赴英国,获得曼彻斯特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2006年,他秉持赤子之心,坚信实业报国、科技强国,放弃飞利浦(新加坡)有限公司分析仪器部大中国区总经理的职位,毅然回国创业。从北京来到青岛,作为创业牛人,10年融资1亿元,创立3家公司,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填补国内空白,在行业中实现弯道超车。如今,他又成为中国非抗生素抗菌技术产业化的领军人物。

他就是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青岛阳光动力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CEO林帆博士。

丈夫只手把吴钩

为求精进他一路求学

自消毒口罩、自消毒隔离膜、自消毒隔离服、便携式自消毒制剂……在崂山区松岭路169号,青岛国际创新园A座18楼林帆博士的办公室内,摆放着众多产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备抗菌灭活病毒的“自消毒”功能。这是林帆博士8年磨剑的结晶,青岛阳光动力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是他创办的第三家高科技企业。

眼前的林帆博士儒雅博学,窗外已是初冬,但是聆听他的创业故事,如沐春风夏雨,而又荡气回肠,不觉忘掉了周遭。

时光倒转,林帆博士1956年生人,祖籍是福建福州。少年时代求学的不易,让他学习十分刻苦,成为远近闻名的“学霸”。1978年,他成为福州大学恢复高考后招收的首批大学生,并进入学校首次设立的物理化学班,成为众人羡慕的天之骄子。

在福州大学,他师从前中科院院长、国内化学泰斗卢嘉锡教授,本硕连读专门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能关系。毕业后,林帆留在福州大学任教。

1990年,获得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全额奖学金的他,远赴英伦攻读化学系博士。1993年取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后,他又到了香港科技大学读博士后。之后,他入职飞利浦香港有限公司,担任飞利浦公司X射线分析仪器部亚太区市场营销经理、大中国区总经理等职位。

愿得此身长报国

放弃外企高管职位回国创业

“恩师卢嘉锡教授‘科学强国’的言传身教,让我时刻铭记在心,这是我不断求学的动力之一,心系国家、心系人民是我们科学家的使命担当。”林帆博士说。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林帆博士非常关注国内高科技前沿产业的发展情况,当他发现国内碳化硅半导体材料产业还是空白后,就毅然放弃年薪高达上百万元的外企高管职位,选择回国创业。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支持下,2006年,他回到北京创办了北京天科合达蓝光半导体有限公司。

林帆博士坚持产业创新,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技术路线,在国内实现碳化硅晶体的产业化。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碳化硅晶片生产线,向国内60余家科研机构批量供应晶片,打造完整的上下游产业生态链,推动了我国宽禁带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经14年的发展,现在这家公司先后申请专利40余项,已获得专利34项,目前公司在碳化硅单晶行业世界排名位于第四位,国内排名居前列。

2009年,林帆博士发现国内蓝宝石晶片衬底都需要送到国外加工,国内缺乏规模化加工企业。为此,他筹划成立了蓝宝石晶片加工企业,被青岛市引进,从此开启了在青岛的发展历程。

“当时,青岛高新区的2000平方米厂房就坐落为一片盐碱地上,我们团队在大冬天组装完毕生产线,这也是高新区新成立后的第一条投产的生产线,冬天那场大雪下得很大,但是丝毫没有阻挡我们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林帆博士说。

那一年,他已经53岁。但是对于这位满怀激情和干劲的“科技牛人”来说,这正是黄金时代。

林帆博士说,是福州大学以卢嘉锡院士、梁敬魁院士、陈创天院士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对党忠诚、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良好品质和奉献精神,以及他们严谨求实的学术风范、科技报国的崇高信念,在鼓舞和引导着他,让他可以白手起家、无怨无悔。

在林帆博士的带领下,研发团队从最初的两英寸蓝宝石晶片开始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生产,再到现在的4英寸、6英寸晶片。2011年,林帆博士获得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荣誉称号。

目前,林帆博士创办的青岛嘉星晶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新材料半导体衬底布局、到生产与加工工艺全部自行研发,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历经发展现已成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蓝宝石衬底晶片研发和生产基地。

十二年磨一剑

他把光能靶向抗菌技术产业化

“这些年来,我带领团队不断地填补行业空白,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最终的目的是要把最好的产品回报给国人,以高科技产品造福社会,这才是科技的终极目的。”林帆博士说,他更是这么做的。

2012年,林帆博士在青岛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创办了第三个公司——青岛阳光动力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在他的引领下,光能靶向抗菌技术在中国实现了产业化。

“原先的光能靶向技术,只是应用在肿瘤治疗上,杀菌性能开发只是在科研论文中有探讨,并没有实现产业化应用。”林帆博士当年主攻的就是物理化学专业,他很清楚这个细分市场的巨大价值。

2013年,林帆博士主持研发了防雾霾抗菌口罩,使用的就是光能靶向抗菌技术。“光能靶向抗菌技术,就是模拟的光合作用,我们合成了肽菁类光敏剂,实现了把自然光转化为化学能,产生了高能态的氧,高能态的氧可以把细菌、霉菌、病毒灭杀。”林帆博士说,经过测试,这种带有抗菌滤片的口罩在1个小时内灭菌率达到99%,有效持续时间是一个周。此外,经过国内权威机构的多次安全实验,这种口罩对人体、皮肤、眼睛都没有伤害。它的这种技术验证,安全性很高。

这款防雾霾抗菌口罩在2013年、2014年陆续获得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四国发明专利,这也是国内最早上市的光能靶向抗菌性能口罩。

在接受央视财经频道《奋斗》栏目采访时,林帆博士介绍,经过自主研发,公司拥有的抗菌技术完全具备自主核心竞争力,这种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皮肤和粘膜的抗感染技术。福建师范大学的黄正教授认为,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光医学保健品的空白。清华启迪创投合伙人陈垒认为,光动力技术,现在逐渐成为国际上一个主流技术,特别是在医疗器械上预防耐药菌感染、院感防控等领域,使用光动力技术,可以消灭一些顽固性病菌。

随后,林帆博士带领团队研发出了防霾灭菌纱窗、过滤PM2.5无菌空气净化器核心组件、无菌布料等系列产品。林帆博士的产品先后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软控杯首届青岛市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014年,亚太呼吸博览会年度健康呼吸科技创新奖等诸多奖项。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现在全球都在关注耐药菌这一问题,我们公司拥有的光能靶向抗菌技术,可以使病菌不产生耐药性,为国人创造更多无菌健康的环境和新一代的抗感染药物。”林帆博士说。

林帆博士及其团队正以此技术为基础,与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开展青岛首个“灭杀耐药金色葡萄球菌(MRSA)”项目,开发高效的消毒灭菌产品。今年为了新冠疫情防控,在济南科技局防疫重大专项资金支持下开发,生产和销售可灭活病毒的自消毒隐形膜(乳液,喷雾,隔离膜)系列产品,用于个人和家庭,公共场所的疫情防控。

他以“灭杀超级病菌,抵御耐药性”为己任,致力于将国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光动力靶向抗菌技术产业化,开发、生产和销售一系列抗菌空气、水净化滤材、抗菌卫生产品和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等,目标是成为中国非抗生素抗菌技术第一品牌。

直挂云帆济沧海

用新技术赋能青岛纺织产业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林帆博士说,当初选择来青岛创业,就是看中了青岛的创新基因,还有这里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巨大的发展空间。“早在上个世纪中叶,青岛就创造了‘上青天’的纺织传奇,我们的光能靶向抗菌技术可以为青岛纺织业赋能,再现‘上青天’时代的荣光!”

经过三年多的反复试验,林帆博士已经研发出了带有肽菁类光敏剂的抗菌纺织面料,这种面料借助光能靶向抗菌技术,实现了从面料到成衣、洗涤、储存、使用全程“自消毒”。光能靶向抗菌技术安全,广谱、高效、长效,是国际领先的新一代专利抗菌技术,能够为院感防控,提升酒店织物、学生校服等卫生品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全球践行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中国传统医学理想。

“我们前期做过调查,院感防护纺织产品的租洗市场需求量是1000亿元,我们的抗菌纺织面料是目前隔离服、病人服的替代产品,具备非常大的竞争优势,已经有一些大型纺织企业与我们合作。”林帆博士说。

林帆博士及团队自主研发的第二代自消毒抗菌口罩,也是使用的肽菁类光敏剂处理的抗菌、抗病毒纺织面料,可以在佩戴过程中自杀菌,避免二次污染,还能反复使用,减少了白色污染。据悉,第二代自消毒抗菌口罩,凭借其高效的抗菌、灭活病毒性能,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目前几家纺织企业正积极加班生产备货,为人们疫情期间的工作生活保驾护航。

今年,林帆博士又带领团队推出自杀菌油漆、涂料、隔离薄膜、自消毒个人防护产品等,其中自消毒个人防护产品已经被济南、上海等地教育部门大面积应用在学校疫情防控中。

“创业之初,青岛各级政府给与我们强有力支持,12年来,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青岛人民的关爱。在青岛,我深切感受到创业之城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这里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意用自己的所学为青春之岛贡献力量。”林帆博士说,用赤子之心回报国人是他的终生梦想,他愿意在青岛实现这个梦想。

“青岛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我们的团队将在青岛乘风破浪,我们要在崂山区发展出一个光动力靶向抗耐药菌感染的新产业,争取在5年内实现上市,更好地造福国人。”林帆博士说。


青岛日报:http://www.dailyqd.com/epaper/html/2020-12/18/content_300526.htm



上一篇:央广网(2020-12-18):郝明金一行来闽调研加强履职能力建设工作

下一篇:福州晚报(2020-12-17):“十四五”期间,福州力争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突破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