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润华教授著有《孙子兵法鉴赏》一书,他主讲的军事理论核心课程《孙子兵法鉴赏》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课程,它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成为慕课中的“金课”,是当代大学和社会大众的公共选修课,曾获得国家平台A类精品课和教育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成为学习强国平台慕课课程。该课程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将老子的万事万物“道”发展趋势,与现代化社会发展融合,通过对《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鉴赏,从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战略战术的艺术中掌握制胜之道。
“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孙武生于春秋末年,当时诸侯争霸纷争不断,政治局面动荡不安,思想上诸子百家学术争鸣。《孙子兵法》的诞生与孙武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春秋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一些势力较大的诸侯为了扩充实力,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政治的变化也影响着军事制度的变革。据《春秋》记载,仅仅在242年里,列国间军事行动凡483次,朝聘盟会450次,平均每年两次以上。如此频繁的兼并战争迫切需要军事经验和技术总结,同时,战争也为军事理论的迸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孙子兵法》应运而生。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这种文化氛围为孙武融会借鉴各种学术思想提供了基础。例如,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伐谋的仁战观和善卒、爱卒的人道思想,无不体现了儒学之“仁”。这些都是《孙子兵法》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石。
纸上谈兵无法使《孙子兵法》成为兵学圣典,唯有实践出真知。公元前512年的柏举之战,是真正促成《孙子兵法》成为经典的“炼金石”。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才有了“度、量、数、称、胜”。孙武正是体验了半渡击敌的神妙,才有了“兵者诡道”“正合奇胜”。
《孙子兵法》草创于春秋末年,后经编纂定型于战国中期,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等十三篇。唐太宗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
陈润华说,《孙子兵法》重在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孙子兵法》之所以被称为“兵经”,不仅是因为其行文逻辑安排缜密,更是因为其深刻揭示了竞争规律、力量生成规律,是制胜之道,能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有句话所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孙子兵法》打江山。”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陈润华说,《孙子兵法》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它也像一根红线贯穿了《孙子兵法》十三篇。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论持久战》的演讲,强调“知彼知己”对认识战争现象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以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这句话是战争指导的根本规律,也是解决万事万物矛盾的最好方法,人如能按照此规律办事就能纵横于天下。
这里,首先解剖《孙子兵法》的“知”。“知”就是知识,是认识和把握我们的生存环境、世界或宇宙。孙武所处的春秋时代,已有文化奠基,比如老子阐述他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这样解释这个“道”的意思:“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就将世界或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存在、生存发展的变化规律,用一个抽象概念把它归纳总结了——“道”,这也叫万变不离其宗,是万事万物生命存在的唯一行迹。
孙武在对国家之间生存发展、阴阳矛盾的解决方法——战争的思考中,认为首先要对世界或宇宙有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孙武在《孙子兵法》开篇就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就使我们明确地看出,战争之所以是国家大事,就在于它既是军队生死搏斗的手段,也是国家存亡攸关的途径。所以,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武对战场、竞争、战争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孙武为了讲“百战不殆”,专门写了一篇《用间篇》,《用间篇》告诉我们知彼非常困难,所以形成了人类第一个系统科学地阐述间谍的原理。他不单讲间谍的作用、意义、种类、性质,还讲了用间的纪律、方法等。他认为,五种间谍,即乡间、内间、死间、反间、生间中反间最为重要,因为通过反间获得的对方情报是最为真实的,且为我方使用五种间谍获取情报奠定基础,这是知彼的重要性。
“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对人们的影响由来已久。战国末年,《孙子兵法》就已开始广为流传。《韩非子·五蠹》中提到:“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南北朝以后,《孙子兵法》开始被称为“兵经”。唐玄宗时,以《孙子兵法》选拔武举和将帅。北宋元封年间,朝廷颁布《武经七书》,《孙子兵法》作为《武经七书》之首,被钦定为武学教材,成为武举考试策论命题的依据,这一规定一直沿袭到明清。
唐朝以后,《孙子兵法》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到公元1772年,法国神父约瑟夫·阿米欧在巴黎翻译出版法文《中国军事艺术》丛书,包含有6部中国古兵书,《孙子》十三篇是其中的第二部。1860年以后,《孙子兵法》开始在俄国传播,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得到充分运用。《孙子兵法》已被译成俄、英、德、法、意、日等40多种语言文字,荣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美誉。
陈润华说,《孙子兵法》所揭示的竞争规律及制胜之道,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在当代的应用不只局限于军事领域,还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引导人们如何在现代竞争中保持理性认识,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理性不仅通过《孙子兵法》中“以智克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等深刻思想展现出来,更是通过“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哲学命题展现出来。《孙子兵法》将竞争提升到了正义的理性层次,它关注使用力量的正义性,强调道德是竞争的前提,即战争应该是正义的;它并不主张简单地从正面直接的力量对抗中达成战略目的,而是强调潜在地、不带侵略性地使用力量,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境界,尽可能减少力量对抗的损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战略结果。
《孙子兵法》所倡导的竞争,是一种理性的竞争,它适应当今时代的特征,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并为当今时代的战略界所推崇。我们要正确理解《孙子兵法》的魅力所在,运用《孙子兵法》而在当今时代的激烈竞争中保持理性思考。
福建日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9-07/08/content_119497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