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福大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 福大人物 > 正文

热文排行

编者按:本版采访的两位主人公来自同一组照片,他们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2019届本科毕业生郑浩晖和邹鹏。他们曾在福州大学ACM团队并肩作战,在 2018 年拿下第 42 届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中全球第14名。毕业时,被“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选中。在人生的路口,两个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去面对未知却需要更加努力奋斗的未来。

▲ 2018年福州大学参加第42届ACM全球总决赛, 邹鹏 ( 中) 、 郑浩晖 ( 右二 ) 同时作为参赛队伍Pachirisu 的队员参赛。


“华为天才少年”项目是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发起的人才项目,自2019年开始面向全球范围招募,凭借其高难度的内容挑战和顶级薪资不断吸引着各领域的技术新秀和青年学者参与选拔。如果给你两个选择: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还是去复旦大学读博深造,你会怎么抉择?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9 届硕士研究生邹鹏选择了后者。
  2019 年,邹鹏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同年也被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录取。作为曾带领福州大学 ACM赛队在第42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中,取得历史最佳的全球第14名成绩的队长,邹鹏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与他的勤奋和执着分不开。


冠军队长的跨界

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邹鹏都对自己有清晰的规划。对算法十分热爱的他,在大一入学的时候,就 加 入 了 福 州 大 学 的ACM-ICPC 集训队。这是一支此前已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的“金牌战队”,以高淘汰率和高强度训练著称。加入团队之后,邹鹏便放弃了寒暑假,转头扎入自习室和机房内,为一场场学科竞赛训练、备战。
  在竞赛与训练中,他与队友磨合,和算法博弈,连续四年参加全球含金量最高的大学生算法竞赛——ACM-ICPC 赛事,其中连续两年担任队长。一次次争分夺秒的训练备战,一场场高手云集的残酷竞赛,这位与算法博弈的竞赛少年,用四年时光在计算机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团队的日子,对我学业上和科研能力上的培养自不必多说,但我更看重的,是能和志同道合的同伴,共同为一件事情努力。这种充满上进心的感觉,我非常喜欢。”邹鹏说。
  而正是本科阶段高频参加ACM竞赛的打磨和锻炼,让邹鹏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思考。
  在算法的世界里,邹鹏专注于研究基于算法中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回答,让机器具有人的思考模式。通过长时间的研究,邹鹏发现,受限于深度学习存在的一些局限,视觉回答在本质上一直没有好的解决方案。而近几年,集成电路开始往算法方向靠拢,这给了邹鹏新的启发,同时,在指导老师的鼓励下,邹鹏在开启研究生阶段的同时,将研究重心转向了集成电路领域。
  放弃了已经取得世界级成绩的ACM领域,加入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课题组,成为了一名“集电新人”,这是一个大跨度的改变,也是一种挑战,“勇于探索是最重要的,如果留在了舒适圈就无法前进。”
  然而在这个新领域,谦虚而低调的邹鹏光芒依然。


在竞赛淬炼中保持热爱

转战集成电路领域之后,邹鹏继续着他的夺冠之路:在2019年马拉松编程大赛 EDAthon2019上,邹鹏和他的团队获得第一名。同年,在集成电路领域最高水准的ICCAD竞赛上,他更是作为队长带领队伍取得了中国大陆的唯一一个全球冠军。
  依然是队长,依然是冠军,在ACM和ICCAD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顶尖成绩,似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验证邹鹏的“天才”本色。这在专业人士看来都是充满挑战的跨界,在邹鹏看来,却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谈到这些荣誉,邹鹏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激动,他说:“是无数个平凡的日子才造就了这些不平凡,万事功到自然成。”
  邹鹏口中“无数个平凡的日子”,其实是日复一日的高强度专业训练。“我们理工科学生的生活其实非常单调和无聊”,邹鹏把自己归为“最普通的那一类理工科学生”。对他来说,日常生活像一潭平静的湖水,几乎没什么涟漪。但平静的湖面之下,或许有暗涌的水流,也在为未来的逐风破浪积蓄力量。
  事实上,科研生活比邹鹏的轻描淡写要辛苦得多。在学校的训练过程中,团队常常要与不同国家的队伍打比赛。为了克服时差,他有时就直接在实验室里过夜:“在实验室休息总是要忍受蚊子叮咬,但我乐在其中。”
  经历了跨界的选择,邹鹏更加明白:科研生活不是每天都有灵光乍现,也不是总要仰望星空,更多在于脚踏实地的努力和积累,是“做实验、做总结、看文献、与人交流,再看文献、再做实验”的循环往复。在这样的循环中,酝酿出一次次的成功和突破。
  在他看来,“比赛远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作为队长,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一开始,团队并不是那么默契,比赛成绩也不大理想。之后,邹鹏常常把队友组织起来,讨论赛事对知识点的覆盖,和大家一起预想比赛有可能突发的情况,并做出各种应对预案。
  “这些是值得怀念的岁月”,邹鹏回忆道。“竞赛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与专业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的比赛中,可以了解自己热爱什么,并时刻保持这份热爱。”他很感谢为团队提供指导的老师们,还有一起奋斗,同甘共苦的队友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一路陪伴我的人,我在面对选择时才能更加坚定信念,大步向前。”


“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邹鹏身上有股韧劲,面对那些难以避免的迷茫期以及一些难以抉择的选项,他始终坚定着一个“长期规划”。从本科到博士、从福大到复旦,他直言自己改变了很多,但是“不轻易言弃”的心态始终没变。这种心态不仅是打比赛的需要,更是科研工作的基础。
  面对“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伸出的橄榄枝,邹鹏却选择了“放弃”这个选项,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集成电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目前我们国家在集成电路这个领域还是略有短板。我相信邹鹏也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帮助国家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谈到邹鹏的选择,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吴英杰如是说。
  “行业的技术迭代非常快,目前集成电路方面的难题是我们国家急切需要解决的。同时,继续读博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我想在集成电路方向深造,进一步锻炼科研能力,”未来的路很长,邹鹏希望将来能够真正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在学成之后有所作为。一个团队需要一些催化剂,需要更多的创新想法并付之于行动,“我也还在努力中。”
  扶摇万里云添彩,入海行浪正当时,沉下心来,朝着既定的目标迸发,感受科研之美,邹鹏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并且朝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



作者:学生记者 刘雯郡

原文见《福州大学报》第795期第3版(2020年12月30日编印)


上一篇:【专访】瓶瓶罐罐里的青春赞歌

下一篇:【专访】郑浩晖: 不求天才, 但愿少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