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福大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 福大人物 > 正文

热文排行


1979年,16岁的叶阿忠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那时的他是沙县中学的佼佼者,“学习成绩特别好,尤其是数学”,于是南开大学数学系便成为他高考志愿的首选。但是读大学,他却觉得:“遇到了挺大的挫折。”这种挫败感,在大三大四接触了像抽象代数、拓扑学之类高度抽象的专业课后,尤其明显,“太抽象了,很难把握。”想起自己当年的力不从心,他微微摇头。于是对数学的好感也就慢慢淡了下来。

 

本科毕业,叶阿忠被分配到了江西的一所高校执教,工作两年后,他又面临学业上的第二次选择,读研深造选择什么专业呢?虽然依稀还是能记起本科时对自己学习数学的怀疑,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还是觉得数学是自己最喜欢的,也许因为自己的基础比较好。”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于是决定回到南开,继续自己的数学深造。但是在读研期间,“挫败感却更大了”,他犹豫了,再次思考自己到底是否适合搞数学,“数学需要一个人特别的专心,特别的投入,才能做出比较好的东西。而自己也许做得并不好。”虽然研究生三年下来,叶阿忠的学习成绩还是很好,学习还是很认真,很努力,在同学老师眼里,他搞数学“很有希望”。但是他很清楚自己在打退堂鼓了 ,甚至已经在心里很明确地对自己说,“以后读博一定不再搞数学了。”毕业后叶阿忠在福大财经系任教,他开始更多地接触经济管理学科,工作数年后,叶阿忠做出了他的第三次选择,去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研读数量经济学的博士,现在回过头来看,他很欣慰地说“我觉得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中间有反复,但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所在。”多年来在计量经济理论及其应用,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消费理论等领域,叶阿忠找到了数字以外的快乐,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部,其中,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研究成果曾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对于此番的治学历程,他如此总结道,“年轻的时候,有时打退堂鼓也在所难免,每一个人认识自己都需要一个过程,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需要时间,需要尝试,更需要勇气去选择。”

 

正是自己当年的这番反复与选择,让叶阿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术兴趣点,于是在他看来, 年轻人踏上社会之后的回炉再学习,对于像管理学,经济学之类的学科来说,“学习能够更有目的性和主动性,”清楚自己的发展定位,也明白社会需要什么,自身欠缺什么,所以也就能够更加珍惜学习时间,会主动找某一方面的老师探讨问题,比较充分地利用学校的知识资源和师资力量。他坦言自己喜欢这样的学生,也很享受课后和学生探讨问题。

 

但是对于大部分一路读上来的学生来说,叶阿忠知道他们很难清楚地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难免盲目地选择,被动地学习,这时踏踏实实打基础才是最重要的”,叶阿忠很庆幸自己在南开的几年,“基础抓得比较好。”每门专业基础课程都会留有课后作业,并配有专门的习题辅导老师,这样一个学期下来,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做作业,基础知识很牢固。后来去清华转到经济学读博,叶阿忠依然重视专业基础课程,一些课程,在清华听了一遍,跑到北大再去听第二遍第三遍,他始终认为基础的课程学好了,才能更有信心地学习综合课,以后才能有更好的专业发展前景。因此希望他的学生们能够明白基础的重要性,虽然有些知识比较枯燥,仿佛和现实没什么关系,但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基础知识就像万丈高楼的地基,只有把基础打牢了,以后才会有所建树。但是总是有学生不认真应付了事,除了引导,叶阿忠认为老师有责任查找问题所在,“是学习能力不强,掌握知识太过吃力,还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疲于应付课程。”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叶阿忠的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比较头疼的课,基础要求高,难点多,很多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把握,甚至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对此叶阿忠针对课程特点,查找原因,对症下药。叶阿忠首先从基础抓起,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课后恶补瘸腿的课程,同时在课堂上,他也会给大家一个学习的过度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把现实问题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叶阿忠认为“必要的刺激”也是很有价值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种学习的自我动力,针对现在学生的不服输的心理,叶阿忠用课堂测验来激励学生。“有些学生平时别的课程分数都很高,90多分,但是计量经济学的第一次测验,却只考了60多分,甚至一半以上不及格。”成绩的反差,让大部分学生在看到差距的同时,也刺激了他们“不服输”的心理,“很多同学就会课后暗暗努力,这样测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叶阿忠乐呵呵地笑着说。对于连续几次测验不及格的学生,您会怎么看待呢?叶阿忠毫不思考地说“我会一视同仁。”在他眼里所谓的好学生,并不仅仅是眼前的成绩好,而是有比较清楚的自我认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慢慢认识自我,有意识地去充实自己,不随波逐流,通过不断地选择和坚持,逐渐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在他看来,人的一生认识自我,需要很多次选择和尝试,放弃也是一种选择,是成功道路中的跨越荆棘的必经之路。

 

(许晓凤)

 

 

 

 

 

 

 

上一篇:郭朝珍:没有挑战,哪有机会?

下一篇:王乐凉:自强成习惯 埋首等曙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