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福大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 福大人物 > 正文

热文排行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82届优秀校友陈宜言,国家级领军人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最高人才奖“鹏城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广东省首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2020年到龄退休后,应母校福州大学邀请,带着38年在粤港澳大湾区所积累的专业技术积淀,回到福州,回到母校福州大学,为家乡的城市建设和母校的学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本网记者有幸采访陈宜言教授,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哭”着走进来——我与福大的初次邂逅

1977年,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我国恢复高考制度。我当时正是福州第十九中学高中二年级的毕业班学生,赶上了好时候。福州第十九中学有“福气”,当年根据福建教育学院的安排,许多功底深厚、教导有方的老师来到福州十九中任教。在文革时期,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许多老师心里都憋着一口气,好不容易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他们积攒已久的教学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不畏条件艰苦,上课富有激情。顺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同学们心里也在暗暗较劲,大家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氛围极其浓厚。

考上大学在当时来说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我深知重返校园的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心里有了念头,学习就有动力。1977年9月初我从北峰劳动分校锻炼后回到课堂,到参加1978年7月高考,真正的学习时间只有十个月,时间紧,该如何应对呢?而且当时国内的复印机可不像现在可以随处看到,没有学习资料怎么办?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我和同学们一起“偷”老师的参考书,一笔一划地把参考书笔记写在快要被翻烂了的本子上,重返校园的我就靠着这种“笨办法”,如冬眠已久的春笋饥渴地汲取知识的甘霖。

当时我们的老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还经常自发、无偿为我们“开小灶”。夜晚在校园的大树下挂上一盏白炽灯,老师不顾汗流浃背,同学不管蚊虫叮咬,周围许多想求学的青年也被吸引来旁听。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求学环境下,老师和我们一起克服种种困难,只为了一个纯粹的目标:学习文化,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建设者!

当时我的成绩是不错的,作为年级尖子生之一,班主任对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但是最终却因为语文失利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心中难免存在落差。因数理化成绩较好,我被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专业录取,但我对于道路与桥梁专业不甚了解,心中迷茫的我“哭”着进了福大。就这样,我开始了与福大的独家记忆;就这样,在冥冥之中奠定了自己人生的基础。

笑着走出去——我与福大的独家记忆

1978年10月,我进入福大道路与桥梁专业学习。班级里有60后、50后甚至40后的老中青,虽然大家年龄跨度大,但是相处得却十分融洽。不同的阅历和见识让我们彼此之间互相探讨问题时,常常能得到许多不一样的收获以及书上学不到的东西。

陈宜言教授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入学前在老校区东大门拍照留念

入学报到日有两天的时间,由于我家就在福州本地,第二天上午我才来报到。下午听同寝室的同学说,班里有位从闽西山区乘火车来的同学,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火车头部的蒸汽机车,于是专程跑去火车站,就为了瞧一瞧火车头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成了我们78级路桥班里的第一则“新闻”——我从小生活在农村里,考上大学前,连火车都没见过。

当时我在怡山校区学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到完把行李箱搬进宿舍后,看到墙面上写着的大字——“五年以后见高低!”,这是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立下的口号和誓言。一刹间,这铿锵有力的誓言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青年学子身上蓬勃的朝气以及坚韧的毅力,更激发了我不服输的劲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奋发前行。

开学后,时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副校长的卢嘉锡先生为78级新生作报告。在老校区四四方方的操场里,七个系总共900多名学生的目光齐聚一处。台上的卢嘉锡先生语气慷慨激昂,从国内形势讲到国际大事,从学术研究讲到实务探索,勉励新生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卢嘉锡先生对时间的把握度非常精准,在发表讲话时未看一眼手表便知整场报告用时一个半小时,这种严谨求实的精神、虚怀若谷的情怀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入大学时的迷茫逐渐褪去。

福大的补助政策和老师的关爱让我倍感温暖。由于家里兄弟姐妹较多,我的生活费实际上比较拮据,但是学校提供每个月16块钱的补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困难。当时的校园基础设施可不比现在,我们有一部分课程只能在临时搭建的阶梯教室里上课,一到雨天,棚顶噼里啪啦的雨声十分嘈杂,老师也没有扩音设备,只能提高自己的声音来继续上课,一节课下来常常口干舌燥、喉咙嘶哑。老师们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学校并没有额外安排他们辅导学生自习,但是老师们晚上却还会出现在教室里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这些行为完全出自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以及对教学的热爱,不带有任何利益的目的,不求任何的报酬和回馈。老师们广博精深的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蔼可亲的为人令我十分感动,由衷地感谢当年任教的老师们。

在福大的四年大学生活里,还发生了好多趣事。期末考试月我早已复习完所有知识点,随后早早上床休息,却被指导员误解,被扣上了学习委员自己没带头学习的“帽子”;有一年夏天,天气炎热,男生宿舍睡觉不关门,就用凳子和洗脸盆“把门”,半夜有同学上公共洗手间,不小心碰掉洗脸盆,大家误以为发生“地震”,来不及穿衣服便匆匆往外跑,甚至有位同学,从2楼窗户跳下来把脚扭伤了;还有与班级同学一起到鼓山脚下鳝溪风景区野炊的欢乐时光······这一幕幕构成我与福大的独家记忆,在福大我不仅感受到了青春应有的热血和激情,收获了满满的友谊;也被老师们爱岗敬业的教学精神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折服,不知不觉中,心中早已结下与福大的不解之缘。

通过平常老师在课上对国内外公路和桥梁的介绍,以及在电影中看到的笔直的高速公路和蜿蜒的立交大桥,我的心中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渴望自己能够参与建设属于自己国家的公路和桥梁。

1982年,临近毕业之期,此时社会主义建设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当时全国只有12所院校开设道路与桥梁专业,路桥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变成了香饽饽。恰逢广东向福建求援路桥人才,当时听说要修广(州)—深(圳)高速公路,我怀揣着梦想,带着满腔热情,笑着暂别感情深厚的母校,踏上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

                       毕业照留念

同年8月21日晚,我和班上黄君环、林慧如、罗小川、管恩红四位同学一起从福州火车站出发,搭上南下的绿皮火车,经过37个钟头的行程最终到达广州。当时到深圳和珠海报到还需提前到广东省人事厅办理边防通行证,方可前往单位所在地。第一次出远门,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切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毕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都是那么的新奇,办证的需要和心中的欢喜促使我们在广州待了两个晚上。8月25日,我和黄君环去深圳,管恩红去珠海,林慧如和罗小川去顺德容奇。就这样,志气奋发的我们分头到各自的单位报到去了。

离校不离心——母校借力助我发展

时间过得飞快,从我踏上深圳经济特区这块热土,一干就是整整38年!深圳市政设计院与福州大学的合作,始于1997年建设深圳彩虹桥,当时我任深圳市政设计院技术副院长,我院通过方案竞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跨深圳火车北站29股轨道的深圳彩虹大桥设计权。团队在设计方案调整过程中,却因为缺少设计经验而迟迟无法做出满意的方案,此时母校土木工程学院陈宝春教授——同时也是我的77级路桥学长,他的团队在钢管混凝土拱桥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先进,为深圳市政设计院设计团队推荐了主跨150米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型方案,再加上清华大学聂建国教授(院士)团队向我们建议采用钢混组合梁桥面系。两个团队提供的方案完美地组合在一起,设计出的深圳彩虹大桥成为全国首座钢-混凝土全组合结构桥梁,其创新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2020年,在我担任深圳市政设计院院长或董事长期间,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得到了母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作为福州大学深圳校友会会长,得以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并时常有机会和校领导一起交流,向他们汇报深圳市政设计院与母校科研课题合作取得的成果,校领导对我工作的认可令我倍感舒心。时任校长吴敏生、时任书记陈永正和付贤智校长等校领导,还多次到我院看望在单位工作的母校校友,并鼓励大家在设计中要勇于创新,积极与母校合作,福州大学永远是校友们的坚强后盾。深圳市政设计院从地方小院,发展成为如今市政设计行业的大院,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土木工程学教授们的帮助。

2012年12月1日,吴敏生老校长,付贤智校长莅临深圳市政设计院参观指导

正是在母校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们的鼎力帮助下,深圳市政设计院的设计水平突飞猛进,校企的科研合作也取得了丰收的成果。不仅如此,母校还实现了我的“教师梦”,先后聘请我为兼职教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且与深圳市政设计院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福州大学与深圳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

截止2020年5月,在深圳市政设计院工作的福州大学毕业生已有118名,他们受到深圳市政设计院各个部门的一致好评:福州大学毕业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服从工作安排且业务能力强。

笑着再回来——续写与福大的新篇章

在深圳耕耘的38载,我从一个年轻的设计师,成长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从2003年起,我全面负责深圳市政设计研究院工作,17年里,我带领团队凭借着“拓荒牛”的奋进精神,创造了多个行业传奇。奋斗多年,事业开花结果,但是我心里始终记得家乡的养育之恩,母校的培育之恩还有老师的殷殷教诲。

从2007年到2011年,我连续五年出资在土木工程学院设立了“宜言奖学金”,鼓励品学兼优的福大学子继续开拓创新、奋发向上,并且每年从深圳回到母校亲自为基础课学习成绩排名前10位的本科生颁发奖学金。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在新生入学之际应邀在母校校图书馆博学厅为500余名土木工程学院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陈宜言教授出资在土木工程学院设立“宜言奖学金”

在2018年福州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我个人出资,向母校捐赠了一块高3.6米、重约30吨的寿山石,并请著名书法名家篆书“筑梦”二字刻于石上。在安放石头时,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石头下面不设基座,借此希望福大学子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从平地(零)开始。地面硬地的设计由白色水泥和黑色卵石铺筑而成,颜色黑白分明,形状外方内圆,寓意“是非分明”、“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希望新生学知识前先要明辨是非、遵守规矩、坚守原则。再者,“筑梦”二字则希望他们认真学习、脚踏实地筑梦!


“筑梦”寿山石,献礼母校六十周年校庆

2020年春节前夕,我在接受《新营造》期刊采访时曾表示多次向上级部门申请尽快辞去董(深圳市政院董事长)、书(党委书记)、法(法人代表),我想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些专业方面的事,做一个大师该做的事。

退休之后,母校福州大学邀请我回校任教,与我报答母校、回馈家乡的心愿不谋而合,便欣然接受。对于薪资待遇,对于我这在外打拼了半辈子事业已退休的人来说,并没有太在意,既不向学校提要求,也不去过问,约过了一个月时间,准备签订聘任合同前几天,才从学院领导的口中得知详情。我热切地希望把积累了38年的相关桥梁经验带到福大,为福大做一份贡献,为家乡做一份贡献,在科技创新领域培养与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

关于回榕任教的原因,我认为是三种情结——家乡情结、母校情结以及专业情结,它们引导着我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毛主席曾言:“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习近平总书记亦曾说:“七溜八溜,不离虎纠”。我是福州人,出生在茶乡福建,喝母亲河闽江水长大,对于福建有着特殊的感情,很希望能为家乡建设服务。

让我终身难以忘记的是2020年9月17日,学校为我举行了一场既隆重而又简朴的“陈宜言特聘教授聘任暨福州大学陈宜言大师工作室”揭牌仪式。在全国高校中,特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为全职教授还是首例,感恩母校的厚爱。学校及相关领导对于我的各项工作都十分关心和支持,近期申报的“福州大学陈宜言大师产学研中心”项目,从申报到审批后公示仅仅用了四天时间,如此惊人的效率让我感受到了福州大学的“VIP服务”,感受到了我校持续推进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决心和信心。今年,在学校的支持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室以产学研为主题的课题转化、技术应用取得良好的起步。

陈宜言特聘教授聘任暨福州大学陈宜言大师工作室”揭牌仪式

最后,我想提一提由深圳校友捐赠,放置于图书馆的卢嘉锡先生塑像,希望福大学子牢记“福大三种精神”,都能做如卢嘉锡先生这般严谨求实的“福大人”。今年正值我从母校毕业40周年,作为福州大学校友,反哺母校正当时,“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将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今天我以福大为荣,明日福大为我骄傲”的誓言,为母校、为家乡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桥梁人,奋斗步伐永不停歇,续写与福大的独家记忆。

陈宜言教授简介

福州市人,福州大学道路与桥梁专业毕业。国家级领军人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最高人才奖“鹏城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广东省首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现任福州大学特聘全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特聘大师、首席科学家,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会长,福州大学深圳校友会会长。(本网记者卢伟宾 洪丽芬采访报道)

上一篇:教师风采||蒋开喜:投身矿冶育人才 初心不改得始终

下一篇:教师风采||学海无涯勤可渡 逐梦科研勇登攀——记国家级青年人才黄兴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