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热文排行

新闻中心讯/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而并不仅限于传授人的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大学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理性,还要有人文的理性,注重大学生人格、精神和气质的培养,防止人的异化;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强调成才环境的经营,意图通过特定的学校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来达到熏陶学生的目的;作为一种课程安排,它强调通过一定结构化的专门课程来建构学生合理的认知基础,造就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本期我们一起走进大学的通识课堂。
“以往课堂都是在教室,而今夜,课堂就在这个礼堂。”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主持人董海峰老师走上了“讲台”。2016 年 10 月 16 日,福州大学第三届“青春思索”课堂情景剧大赛在图书馆
拉开序幕。
  而两年前,同样在这个舞台,第一届“青春思索——本科生 ‘概论’ 课程舞台化学习成果大赛”决赛已在福州大学举行。这种将大学思政理论课从教师
“单向”讲课到学生表演“双向”互动的形式转换,引发了广泛关注,更引发了人们对大学通识课建设的深层思考。
  早在2013年9月,福州大学便从思政必修课入手,开始了“问题式-专题
化”的大学通识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从“教师单向讲课”到“学生表演双向互动”的模式。如今,理工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渐显成效,而思政课的舞台化只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通识课 什么是通识课:“:“水课 水课””与 与““金课 金课””天差地别 天差地别
什么是通识课?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有近七成的学生对通识课的认知很模糊,多把通识课简单地等同于校选课,殊不知校选课仅仅是通识课的一个细小分支。在校选课之外,还包括马原、毛概、思修、近代史等通识性课程,而形式各异,内容五花八门的大学讲座也是通识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相比于马原、毛概、近代史等必修的通识课程,校选课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福州大学为例,大学四年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我需要和兴趣爱好选修6个学分,而这也成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全校共开
设了两百多门校选课程,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公共艺术类、工程技术类等五大类别,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选课需求。而这些课程也被学生们分为了“水课”和“金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卢彬老师的校选课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的口碑是在一届一届学生的口口相传中树立起来的,常常是“一座难求”。一百多人的大教室,走廊过道站的都是人。同样受到追捧的还有庄茂华老师开设的 《古陶瓷识鉴讲座》,这些“金课”课程往往成为学生口中“大学一定要听的课”。
作为思政课近代史纲要的主讲教师,卢彬老师认为:“本科是一个人价值观逐渐修缮并完全确定的时期,光靠一门课来学习整个近现代知识是不太现实的,更多的时候要通过学史提升大家的思维,引导大家反思、总结,并将它用于现实。”
  有走廊过道坐满人的校选课,同样也有为了“水分数”而上的校选课。在一些课堂,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甚至成了学生“混学分”的代名词。
  在记者发放的调查问卷中,87.68%的同学表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校选课,然而也出现了一些同学在上
完课后发现课程本身和自己预想相差太多的尴尬状况。在这种课堂,学生选修通识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兴趣爱好和提升技能,而是为了水学分、混学位。
  所谓“水”,就是课堂含金量低而又容易通过的课程。在某些校选课堂上,偌大一个教室少则只有十几个人在听课,其他人要么玩手机,要么做本专业的作业。在记者的采访调查中,不少同学表示,目前的校选课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浅,很难吸引他们,甚至有些大一的同学直接表示,“这类课程不就是用来补作业,水学分的吗?”
通识教育的意义 通识教育的意义::构建心中的 构建心中的““诗与远方 诗与远方””
通识课设置的意义到底何在?大多数被调查的学生表示,通识课的设置是十分有意义的。68.12%的学生认为通过通识课,可以学到很多本专业外的知识,63.4%的学生表示能够满足自己的兴趣。经济管理学院的王子悦同学表示:“把通识课作为一个专业学科的入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识课设置很有必要,通过走心学习这些课程,可以提高能力,也会对学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因为很多技能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2011级的巫俊说道。
  理想的状态下,大学通识教育旨在培养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是对自由与人文精神的传承,建设个人心中的“诗与远方”。因此,在通识课堂上,传授思想、引发思考往往比传授具体知识更重要。
  在第三届思政课情景剧的比赛中,同学们用“穿越剧”的形式模拟了基层官员险些落马后的觉悟,以小见大地讨论腐败问题的根源;情景剧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 以痴迷韩国明星的女孩和热爱中国传
统文化的外婆之间产生争执开始,以两代人一道饮茶、打太极、欣赏戏曲结束,阐释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此次活动将对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内容的生动性和我们学生的自主参与度大大提升,加深了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与时政的理解。”参赛选手陈华山说道。在这里,“90后”的大学生不再是只追求自我与享受的一代,而是对国家与民族富有激情而不缺理性的青年人。
  针对通识课,福州大学的卢彬老师认为,通识课是一种双向选择。一方面,学生在选择课程前应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多做了解,包括认真参阅老师的课程大纲和要求并咨询上过该课程同学的意见;另一方面,学校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打造精品通识课程,让课程内容既有高度,又有深度。通识课要针对上课对象来开课,在理论与科普之间寻求良性平衡,用精致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通识课活起来 通识课活起来:各高校出奇招 各高校出奇招
如今,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自身通识教育的方式,如何让通识课程更有意思,让学生更喜闻乐见,是摆在许多高校面前的问题,众高校也都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革新。扎根于不同大学土壤的通识教育常常会结成不一样的花树。
  今年在微博热搜榜火了一把的 《先秦穿越手册》 课程,便是福建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创新。开设这门课程的潘苇杭老师用这种新颖的方式讲授先秦的知识,将同学们“带回”到上古时代。这种和社会热词结合紧密的课程成了很多人的宠儿,而潘老师的课堂也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状况。不少其他学院的同学则直呼“好羡慕!”、“这种课我一定认真上!”。阳光学院也在今年把理论知识编进舞台剧,让思政课“活”起来。厦门大学则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网站,在网站上,同学可以直接留言和老师交流探讨,扩大了通识教育的课堂。
  在福州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师生角色反转的情况,由学生在讲台上讲课,老师则在学生的座位上“认真听讲”,并做出相应的点评和分析。授课教师刘翠林表示,将讲台交给学生,以舞台化方式来建设课程,更容易
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和团队意识。“我将学生们分成小组,组员们各自分工,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有的组甚至还有调研采访,非常细心。回到课堂,大家一起总结,最后以ppt的方式展示出来,也锻炼了表达能力。”电气学院2015级的洪良坡是刘老师课堂的一员,他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思修课不仅仅只是听讲,多了一些自己思考的成分,变得不那么无趣了。”
  拍摄历史情景剧、拍摄微电影、去马尾进行船政文化社会实践……这些生动的思政课正在逐步推翻同学们对思政课固有的理论性、刻板性的印象,更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
  在校选课方面,福州大学计划每年打造 10 到 15 门的精品校选课程供学生选择。《营养与健康》、《论语与企业管理》、《创意与创意产业》 等20门课程正是福州大学2015年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同时,该校结合创业型大学建设需要,将着重加大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力度,并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开展1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立项工作,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资源,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

 

福州大学报漫团     陈芯羽   

上一篇:“无手机课堂” 能否让 “低头族” 抬起头?

下一篇:无用之用下的 “通识” 之道

分享到: